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教师培训绩效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奕 吕 芳

  内容提要:本文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框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校教师融合型团队专业发展培训体系的可行途径。构建了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脱岗培训、教师本体研究、学习共同体、短期学术会议交流等五大模块。针对高校教师培训实践,探索高校教师培训新思路,为高校进一步提高绩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教师培训;组织绩效
  中图分类号:CA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159-03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将知识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为组织在变革的时代中求得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成为了组织发展的主流方向。现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未伴随着效率的提高同时进行,教育质量和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如何使教学与研究紧跟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速度,将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师资培训成为教学整体结构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回顾与反思
  
  高校教师培训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需要,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举措。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教师培训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逐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网络体系,但是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
  
  (一)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事业的回顾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任务和要求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大致分为5个阶段。(1)初始阶段(1949~1956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培训形式有参加短期讲习班和随教研组(室)学习两种。与此同时,国家选派一批教师去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修学习,他们回国后对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初步发展阶段(1957~1966年)。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解决一些新建院校和新建专业开课困难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培养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培训形式增加了举办研究生班、暑期专业讲习会、访问教授、交换教师、组织老教授短期讲学、为老教授配备助手、组织专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3)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6年)。十年浩劫,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被迫中断,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高校教师也面临更高要求的挑战,进修提高的要求十分迫切。这一阶段培训的重点是以讨论班、单科进修以及以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为主的助教进修班和以课程研究为主的国内访问学者等培训形式,解决十年动乱造成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的问题。(4)形成网络体系阶段(1987~1993年)。这是高校教师培训在组织管理和运作方式上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为了适应高校队伍建设的需要,国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先后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师资培训中心和六大区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本省(区、市)的高校(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从而形成了在教育部领导下,以两个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六大区培训中心参与组织协调,省级中心、重点高校和一些重点学科为培训基地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5)走向法制化阶段(1994年至今)。这一阶段以《教师法》及其配套法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实施为标志。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培训的组织与职责,培训的主要形式,培训的考核与管理,以及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等。
  
  (二)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绩效的反思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在经历了上述5个阶段的发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基本能够适应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创立了相对完善的培训基地和网络体系,为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推动与干预,培训网络体系组织协调落实的高校教师培训保障机制。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培训模式单一、培训观念落后、培训效率不高、培训内容陈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形势下,我国传统高校教师培训模式严重阻碍着教师的进一步发展,难以满足当前教师继续提高的需要,也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师水平,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势必对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坚决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可引入“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及理念,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高校教师培训发展制度。
  
  二、学习型组织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对于学习型组织,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种观点。senge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不断进行创新与进步的组织,组织的成员得以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新的成果,培养全新、开阔、前瞻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抱负,以及如何共同学习。Marquardt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为一个共同目标,有效并集中学习的组织,经由持续地将组织提升为更好的知识收集者、管理者与使用者,达到阻止变革、改善与成功。Watkins和Mar-sick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断学习与转化的组织,成员个人、工作团队、组织整体均参与学习,结果能引起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并强化组织成长和创新能力。Bennett和O'Brien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能够将学习、调适和变迁等能力转化为组织文化的组织,组织拥有的价值、政策、实践、体制及结构均能支持组织成员进行学习。Ortenblad总结了理解学习型组织的四种不同视角:(1)组织学习的观点;(2)在工作中学习的观点;(3)学习氛围的观点;(4)学习结构的观点。
  
  (二)学习型组织建设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西方学者对学习型组织建设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两者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李明斐等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平衡记分卡的思想为依据,开发企业绩效评价问卷,研究结果证明,学习型组织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窦亚丽和张德证明了学习型组织中个体学习、学习支持和系统思考维度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授权和团队学习与组织绩效没有显著相关性。王晓辉和杨百寅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学习文化正向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感知的绩效水平,并且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要强于对组织绩效的影

响。Kumar从个体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个层面分析了组织学习文化对教育机构的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组织层面的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最强。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有西方学者完成,并有少量研究将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对象拓展到教育机构组织领域。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教师培训绩效目标
  
  (一)加强专业发展培训,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高校教师一般都完成了较好的职前教育,接受了正规本科专业知识的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学中教师应能够将理论学家研究的结果应用到课程设置、教学评估、课堂教学等各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将专业学习贯穿于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的“自我超越”强调组织成员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理清和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培训体系中的在岗培训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条件。
  
  (二)改善心智模式,提升教师培训绩效
  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创新,改变陈旧、根深蒂固的过时的心智模式,构建全新的认知结构。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即从局部到整体,从事物的表面到其变化的背后,从静态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而解决组织面临的各种困境,以达到动态的平衡。因此对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善,形成系统思考就成为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强化团队学习,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有效途径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第三项内容是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的建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尤为重要。团队学习是建立共同愿景的有效手段。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的团队学习的目的是激发群体智慧,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同时,教师职业的特点,使得团队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实现教师培训的自我超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自身各方面的不足,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会提炼出具有共性的需求,尤其是在知识结构上,而这些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应该是持续和即时的,因此校本培训的进行也应是持续和即时的,其实施以短平快的专题讲座形式尤为高效。
  本文从研究实践中摸索出具体实施步骤:(1)选择培训对象:不同阶段的教师对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时,管理者应针对不同的培训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2)前试与后试:分别在培训计划实施前后对培训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以对照培训效果;(3)制定实施方案及培训内容:本文所基于的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以下环节及顺序是较成功方案:专家专题讲座一通过各种平台与专家互动交流一将培训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日志一进行教学反思;(4)发现新问题:在评价与反思的基础上,教师会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设,管理者会提出新一轮的培训目标及方案,从而使教学工作呈螺旋式上升,使教师在培训中一次次超越自我;(5)锁定新的培训目标,提出新方案及培训内容。
  
  (二)以脱岗培训为动力模式,实现教师心智的提升
  脱岗培训不同于校本培训,出于对成本、效益及诸多教师个人因素的考虑,脱岗培训的实施需要以下几大环节:首先应有来自各个层面的发展需求(教育事业、个人、基础团队)。其次是受训院校基于以上需求的培训对象选派工作。第三,充足的经费来源是脱岗培训的重要保障。第四,培训方与受训l方应共同规划培训方案,如:听课、文献阅读、学术交流、参与课题研究等。第五,派出院校应要求受训教师基于受训内容形成科研方向。最后,新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会促成新的专业发展需求。
  
  (三)以学习共同体为培训方式,实现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团队学习
  在本培训体系下的学习共同体内,中外教师以更好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进行行动反思为共同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相互观察、集体备课、轮流讲座等活动,将教师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的团队学习。在学习共同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以平等、友好、合作的态度,剖析课堂决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又为教师实践课堂自主,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四)通过教师本体研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
  教师本体研究将使教师从客观、换位的角度审视自己、认识自我,乃至超越自我。这一研究起点可以成为初级共同愿景。
  
  (五)建立短期学术会议交流的学习模式,增强教师培训绩效
  教师平时的个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常常是由教学内部结构引起的,教师的各种努力仅可能解决局部困难,他们缺少处理全局困难的办法。系统思考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的其他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在短期学术会议与其他地区、其他学校老师的交流中,教师得以将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发挥整体优势,逐步培养运用系统的观点,解决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从而增强教师培训绩效。
  
  (六)培训绩效分析
  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可以较为准确的提升组织的工作绩效,在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是教师个体能力的提高。培训体系通过校本培训、脱岗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为教师提供r接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家研究成果的机会,使他们能亲身体验成功的教学模式,亲耳聆听国际前沿的理论知识。培训使他们能结合教学实践,将理论与课堂教学相连接,从而促进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二是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加强了对自身角色的反思行动,在不断将所学内容融入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掘了研究兴趣,增强了研究意识。
  
  五、结语
  
  研究实践发现,促进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来看,有的是显性的,如各种形式的培训;有的是隐性的,如对教师本体的研究、学习共同体、各种学术会议交流活动等。从功能和结果来看,虽各有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是积极显著的。培训模式的建立有效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绩效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2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