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对高校投入越来越大,高校可支配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目前高校资源的投入渠道主要有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再加上学费收入及捐赠收入等,将这些资金和软硬件支持用于校园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教辅科研仪器的购置、人才引进、安置等,从而形成高校教育资源。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既有公益性,又有非公益性,如此丰沛的资源投入如何能够多线性动态性的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这就需要较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在近期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职能,满足社会服务需要;中期积极拓展教学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推进科研成果的社会化转换和实现;远期促进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最终体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效益。
  一、高校外部资源配置模式
  目前我国公办高校资源的外部投入主要为政府财政资金,对高校采用的是定额拨款或定额+专项的拨款制度。定额拨款基本是按学生人数实行生均拨款,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推广制定,本科分11种不同学科类别采用不同档次的学科折算系数,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又对特殊学校和专业进行了拨款倾斜,体现资源投入差异。现有的外部资源配置模式基本满足了高校教学需求,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期急速增长的资源需求和现有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但是这种主要以学生人数进行分配的外部资源配置模式中,行政干预较多,以绩效为导向和指引的投入权重较少。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中间找到桥梁,提高行政效能,绩效导向可以起到一个很好地引导和平衡。优化外部资源配置,需要通过对管理模式、评价方式、投入措施等的调整,通过加快简政放权,明确权力边界,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统筹整合资源,以绩效为导向和指引,充分保障社会服务职能等路径实现。
  二、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模式
  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投入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这三方面,而产出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个方面。资源配置可以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高效率转化为科研成果,再将科研成果及时变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良好的资源配置能调动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培养社会适应力高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缩短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周期。
  1.目前高校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资源配置中普遍采用“基数+增长”模式,分配的出发点重在保证基本教学、科研运转。评价和管理也不尽合理,短期考量多于长期规划,急功近利等短视效应明显。同时效率意识淡薄,对资源投入不珍惜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如此造成反复投入,但产出任然有限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固定资产、仪器设备、低值易耗等的分配和管理模式陈旧,对使用成本的核算计量更是原始,量本利无法配比。基建项目存在重视招投标管理轻后续管理和成本控制等现象。监督缺位,资源存在流失,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2.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
  在完善大学治理模式,落实各项权责利配比后,需要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首选要做好顶层设计,完成系统全面的规划,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各方面建立综合激励机制,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运行,形成以绩效为导向,各部门各司其职的资源配置模式;提高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整合高校各项资源,按照应用驱动、绩效导向的原则,建立动态资源配置模式;通过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管理职能,形成学校宏观规划管理、部门协同实施的资源配置模式,通过前期、中期、后期三资源配置阶段,提高办学效益、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
  (1)前期管理
  高校资源配置需要治未病,前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严密的流程、审核、论证,确保投资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预期效果的可靠性。一般来说前期管理首先要做需求论证,证实投资的必要性,避免资源的重复建或购买。其次还要进行使用评估,保证后续使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同时还要考虑维修维护成本是否合理。最后还要进行采购管理,明确各项功能需求和技术参数,通过透明合规程序进行公开招标,避免程序无效。
  (2)中期管理
  在高校中如何避免买了不用或者买了不乱用,是长期困扰资源使用管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动用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机制。部分高校先进经验显示,采用有偿使用的管理模式是最为高效的。通过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高校资源的使用,可以有效提供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心理阈值,更好的调节各种资源的管理和配比。
  (3)后期管理
  为实现资源科学有效配置,需要根据不同的资源性质、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建立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体系。首选需要制订分种类、分层次的指标体系。根据投入产出理论,高校资源配置的投入主要可以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选择相关指标分析;产出则可以从教学培养、人才成果、科研成果三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分析。在上述大类上分别针对考核内容确定一至三级的具体考核指标,保证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重要性,点面结合,广度和深度充分考虑,强化了绩效引导作用。同时还需要确定数据分析方法,可以采用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因子分析法等各种方法,权衡利弊,结合高效实际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引入绩效導向,以发展战略规划为准绳,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自身特点,制订高校内外部科学化精细化资源配资模式,建立前期、中期、后期管理举措,促进资源配置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突破利益壁垒,实现资源匹配最佳状态,服务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2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