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对于充分放大科技园区的第三经济增长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既具备了多维度的坚实基础,又面临着较明显的瓶颈制约,应从聚集园区创新要素、加强园区的产业创新、促进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开放型创新模式等视角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步伐。
  关键词:科技园区;经济增长极;创新发展
  
  推进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导向,是落实江苏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1 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1.1放大科技园区增长极作用的需要
  科技园区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9年江苏269家科技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03亿元、工业总产值19872亿元、出口创汇750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7.3%、27.2%、37.3%,年均增长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各类园区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1664家。然而,如果以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为标杆来衡量,江苏科技园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根据科技园区发展阶段理论,科技园区的发展可划分为要素群集、产业主导、创新突破、财富凝聚四种状态。目前江苏大多数科技园区还处于产业主导状态,要促使科技园区由产业主导状态向创新突破转型升级来提升科技园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力争把一大批科技园区真正建设成为全省自主创新核心区、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区、新兴产业承载区和创新型经济先导区。
  
  1.2形成新兴产业先发优势的需要
  新一轮国际竞争已经演变成争夺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暗战”新兴产业,力求在全球经济重构中占得先机,这就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了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而要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处于创新突破状态的科技园区发挥突出作用。创新型科技园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锋队、主力军。截止到2009年,作为科技园区转型升级重点的江苏16个国家和省级高科技园区就集中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90%以上的新兴产业都是从这里成长起来。
  
  1.3将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的需要
  江苏是科教大省,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但是,科教资源并不等同于创新资源。只有将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才能推进江苏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园区最容易集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不同层次的人才、研究能力、专利生产能力等,并使其与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和组织、创新型政府、创新型空间及创新网络等要素相互契合,将创新活动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以及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独具区域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从而实现科教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化。
  
  2 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2.1政府、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可以提供坚实的支持
  从政府层面看,1989年,省委、省政府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省”战略,2006年又确立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从企业层面看,江苏企业研发投入连年高速增长,2009年达到560亿元,居全国第一,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3%,51%的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从高校和研发机构层面看,截至2009年底,江苏全省拥有高等学校123所,有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拥有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950个,其中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49个,高等院校所属科研机构43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创办科研机构2100个。2009年全省各类科技活动人员58.9万人,其中R&D人员22.3万人,在江苏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达102人。由于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固有的优势与良好的互动耦合,江苏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2009年,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江苏首次获得综合排名第一,打破了京、沪、粤连续7年占据前三的格局。同时,江苏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重要单项指标上也名列前茅。
  
  2.2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衔接良好
  一是江苏传统产业规模大、基础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二是新兴产业迅猛成长,逐步成为支柱产业。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新兴产业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6%以上,其中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的20%以上、全国的60%以上。江苏16个国家和省级高科技园区,集中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90%以上的高技术新兴产业都是从高新区内成长起来,充分显示了园区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也显示了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巨大潜力。
  
  2.3科研投入、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江苏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可达1300亿元,其中R&D经费68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截至2009年底,全省拥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92人,在校研究生11.4万人,在省“双创引进计划”带动下,2009年全省投入引才专项资金lO亿元,资助引进人才1000多名。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推动科技园区转型升级。
  
  2.4外部环境十分有利
  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日趋活跃,为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江苏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优势,大力吸引国际研发机构在省内落户,截至2009年,已有超过200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江苏。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5科技园区自身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首先,科技园区已成为聚集创新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2009年,全省科技园区已形成3万家企业群体,从业人员70万人,营业总收入突破2万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伏、软件、生物制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产值已占全省总量的60%~80%,带动全省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0%和43%。其次,科技园区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域。2009年,科技园区人均GDP超30万元,万元GDP能耗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每平方公里GDP近50亿元。近10年高新区研发支出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至2009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

重达到5.7%。高新区企业已拥有的发明专利数3000余件,占全省企业发明授权专利的45%,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为56.8件。全省高新园区累计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03项,占全省的1/4,获得资助资金超过10亿元。再次,科技园区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全省科技园区累计吸引外资超400亿美兀,年出口额从2000年的4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超100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40.8%。科技园区自身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瓶颈约束
  
  3.1科技园区进一步深层次发展面临发展模式的制约
  由于大多数科技园区往往是依政府主导模式而发展起来的,许多明星企业都是从外部嵌入,而并非自身繁育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的空间聚集,这就直接导致了园区内的产业结构分离、区域分离、利益分离与自治管理机构的不完善等不利于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种种不良后果。
  
  3.2科技园区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优惠政策促成了江苏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但产业选择与企业布局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大部分科技园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尴尬之中。在沪宁线上的四个高新区内,基本都是以电子信息、化工医药、软件工程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趋同率达70%以上。这种状况使得各高新区难以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产业优势,相互之间无法形成良性的错位竞争,由此也带来政府在管理、金融、人才等配套服务上无法集中优势力量支持主导产业发展,造成区域产业集聚度不够,产业链无法延长等问题。
  
  3.3江苏科技优势尚未能在科技园区建设中凸显
  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区,都很好地激发了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形成了知识经济发展强势。江苏的科教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但相比北京、西安等地,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活动还未能大规模进入科技园区,在高新园区还未能更多地培育出诸如东大金智、工大中圣高科、苏大维格、南瑞继保、14所恩瑞特、55所国盛等科技人员创办和领办的高科技企业。
  
  3.4科技园区集群效应尚未有效发挥
  江苏许多科技园区内由于企业集群的产业生物链整合度不够,在企业集群内又缺乏信息沟通与利益协调机制,因此大多数企业在追求自身独立利益时往往违背科技园区集群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某些大型企业内部,系统设计、零件制造、软件编制、装配组合和市场销售、产品服务等各环节的活动几乎完全被内部化了。由此,导致科技园区内企业的灵活性和对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激励功能被弱化,影响了集群效应的发挥,这对于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必然会造成一定的负影响。
  
  3.5科技术园区的国际合作层面不够高
  目前,全省科技园区中外资企业的研发本土化进程还不快,比重还较低。江苏科技园区在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科技园区设立研发机构、促进外资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合作与协同创新等方面所作的努力还不很到位,科技园区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攀升还比较缓慢。这种状况既制约了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现实步伐,也为今后加快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较大的潜力。
  
  4 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4.1全方位聚集创新要素
  一是大力培育创新载体。推进转型升级的各个科技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速创新载体培育速度。①加强知识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园区建设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国外研发机构来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大力发展以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新产品创制中心等为载体的技术研发平台,搭建促进知识交流和知识创造的平台。②积极打造中试孵化、科技资源共享、产品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投融资服务等5大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着眼于大学、科研院所与科技园区联系日趋紧密的发展趋势,园区要积极实施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计划,形成对等参与、成果共享的创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深层次的、可持续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大学、科研院所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后方和技术支撑。三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集聚知识产权、资本运作、中介服务等创新要素,以重质量、创名牌为重点,不断提高科技园区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优化专利质量,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着力提升发明专利比重。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4.2加强园区产业创新
  一是多层次推进产业组织创新。首先,促进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软件和数字媒体技术产品;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型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产品;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轻质金属结构材料等产品;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基因和细胞工程等产品。其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品牌营销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再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中的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延长产业链条。二是促进形成创新型优势产业集群。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媒体、物联网等领域,通过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细化专业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配套产业园区和专业化服务平台等措施,在科技园区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水平,新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要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的“龙头”,形成产业集聚的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区域竞争力。
  
  4.3促进园区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利用江苏丌放型经济优势及园区内外资企业丰富的技术资源,采取配套协作、合作开发、购买专利等方式,大力引进优势产业主导技术、关键技术,通过二次开发、技术集成等,力求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着力推动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支持外资企业建立本土化的科技团队和科研机构,鼓励园区企业独立或联合投资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推动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互动发展,重点鼓励和支持双方在项目开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深入合作。二是加快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为满足高成长企业的配套服务需求,分别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的试点区和科技企业加速器示范区。加强与合作券商的沟通和联系,在重点科技园Ⅸ遴选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实行上市的重点指导、支持和服务。加快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和路线图计划,为风险投资提供方便,为高成长性企业的迅速壮大提供支撑,努力打造中国创业板的“江苏科技园区板块”。三是打造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集团、大公司,提高龙头企业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以优化地方科技资源配置为杠杆,积极引导大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加大对大型龙头企业的科技立项配套,提升大企业的研发能力。
  
  4.4打造开放型创新模式
  首先,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转型升级中的科技园区要参与和推动创新资源的区域融合,支持和鼓励园区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网络的有机衔接,建立科技园区与区域其他经济体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促进形成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其次,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园区产业高度开放的优势,鼓励园区内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购买技术或者人才、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与国际创新机构、国外跨国公司、高等院校、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和交流;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最接近技术源头的海外城市建立研发机构。再次,强化产业扩散与辐射。支持创建跨区域的产业联合协会等组织,协调产业内关系,整合产业内资源。加强创新型科技园区在区域范围内规模和效率上的领先优势和在关键产业片段上的控制地位,推动科技园区产业和技术向区域外扩散,通过兴建重点产业展览馆、发掘产品文化内涵、推广创新品牌等多种措施,使科技园区成为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4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