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二十世纪管理理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管理大师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已经形成科学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了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和规律,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管理 发展 趋势
  
  管理理论的产生,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算起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管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思想浩瀚,理论繁杂,学派林立,内容交错,论题广泛,作者繁多。现代科学管理则公认为始于1903年的“泰罗制”。于是,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动作研究到企业文化,从人们自发的管理到自觉的管理,从对人抑制型的管理到开发型的管理,管理者从将军到仆人,雇员从被动到主动,从机械到开放,从工业化、现代化到信息化,从雇工到员工,到知识工人,从“人是工具”到“人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
  
  一、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管理大师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就已经形成了科学的体系,提出了各自经典的代表性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903)
  泰罗,美国古典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和《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的内容:①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③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④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二)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
  马克斯・韦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被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主要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韦伯构建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为:①组织依据合法程序产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规章制度;②组织的结构是层控体系,组织中的人依据其职位的高低和正式的工作职责行使职权;③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对工作的关系;④按职位需求,公开甄选适岗人才;⑤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生产效率;⑥按职位和贡献付酬,并建立升迁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人的事业心和成就感。
  (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916)
  亨利・法约尔,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说:即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并提出14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创新和团队精神。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凝炼出了管理的普遍原则,至今仍被作为我们日常管理的指南。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学说。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低级层次需要满足后,人将追求高层次需要。
  
  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60、7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钱德勒在这本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他被公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
  (二)8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①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②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③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
  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理论在过去20年里受到企业战略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并且成为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和激发战略选择最为重要和广泛使用的模型。
  (三)9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时至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企业不得不把眼光从外部市场环境转向内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积累,以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从此,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开始兴起,并且形成了战略理论中的“核心能力学派”。同时战略联盟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这一理论强调竞争合作,认为竞争优势是构建在自身优势与他人竞争优势结合的基础上的。但是,联盟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合作,使得这种理论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企业还在寻求一种更能体现众多优越之处的合理安排形式。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企业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就得与其它公司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值。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三、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 ――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四、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文,周浩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
  3.汪涛.市场演进中的竞争战略
  4.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
  5.姜利军.我国管理科学研究中问题诌议
  6.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
  作者简介:惠卫丽(1976― ),女,陕西三原人,长安大学经管学院会计学,陕西安康学院经管系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0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