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十七大以来,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辽宁这样的省份,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扩大城镇居民消费就成为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各个项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进而得出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刺激辽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一、引言
  
  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过研究研究。在理论上,早期的西方主流经济增长模型曾经忽视消费对增长的作用,认为消费占国民收入比例越小,经济增长率越高。比如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及新增长模型等。有学者针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如罗斯托在其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曾指出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各国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中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向前迈进,消费的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改进。钱纳里等人研究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不同水平时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
  从凯恩斯开始,消费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寻找准确描述消费者行为的消费函数形式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西方主要消费函数理论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LC-PIH理论、现代社会的消费理论等。
  随着城镇农民问题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镇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得了不少的成果。如Raghbendra Jha(2006)对印度14个主要地区的城镇消费增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农民的消费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制约经济增长。[1]赵卫亚(1999)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模式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到注重质量提高上来,消费结构中用品和服务型消费指出比例有增大的趋势。[2]王宏伟(2000)利用农民的收入-消费函数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为示范效应和攀附行为已经不再是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3]张鹏、向家敏(2006)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认为我国农民的消费和收入在这一转变时期不存在特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
  辽宁的城镇化率近年来一直处于国家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已经超过60%。2009年辽宁的非农人口数为2144.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0.4%。在辽宁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的作用最大,而消费的作用不甚突出。在城镇化率很高的今天,城镇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扩大城镇消费需求,对于辽宁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辽宁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辽宁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
  这里我们首先通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以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率两个指标来分析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消费的增长量/GDP的增长量*100%;消费对GDP的拉动=消费对GDP的贡献率*GDP增长率。由此,可以计算出辽宁省2000-2008年的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贡献率与拉动率。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开始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这使得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实施之初,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就在总量上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镇居民消费瓶颈的制约。
  (二)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1、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
  该方法是采用关联分析的方法来作系统分析。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关联度分析事实上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即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
  该方法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下有关统计数据列几何关系的比较,求出各行为因子序列与主因子序列的灰色关联度。与主因子序列关联度越大的行为因子序列,其发展方向和速率与主因子序列越接近,与主因子的关系越紧密,对主因子序列的影响程度也越大。
  设:母序列为X0= {X0(k),k =1,2,…,n},子序列为Xi= {Xi(k),k =1,2,…,n}其中(i=1,2,…,m)
  第1步:初值标准化。
  对主因子数据列和行为因子数据列进行初始化处理,使之无量纲化、归一化。将主因子数据列和行为因子数据列中各时刻的数据分别用X0(1)和Xi(1)除之即得。
  第2步:求绝对值。
  △i(k) =|X0(k)-Xi(k) |其中: (i=1,2,…,m;k =1,2,…,n)。
  第3步:求关联系数ξi(k)。
  计算各行为因子数据列与主因子数据列在各时刻的关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ξi(k) =Δmin+ρΔmaxΔi(k) +ρΔmax其中,Δmin= miniminkΔi(k);Δmax=maximaxkΔi(k);ρ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为0~1,一般情况取=0.5。
  第4步:求关联度γi。
  γi=1n∑ni=1ξi(k)
  第5步:排序。
  按γi的大小排序,区分其关联程度的大小。γi的值越大,说明其关联的程度越大;反之γi的值越小,则其关联程度越小。
  2、实证分析及结果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按照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可分为八大类,即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教育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居住支出、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
  从《辽宁统计年鉴》(2001年-2009年),可以获得辽宁省2000-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支出数据。以城镇居民消费的八大类为子序列,以辽宁省人均GDP为母序列,可以计算出其关联度。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辽宁省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与人均GDP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为:食品支出>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教育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居住支出>衣着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的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一些显著地特点,主要有:
  (1)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浪状的下降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呈现震幅很大的波动状态,并且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很小的,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
  (2)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食品支出在辽宁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0.7%下降到2008年的39%。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20%-30%为相对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按照这一标准,辽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开始进入了富裕阶段。
  (3)居住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正常情况下,二者的关联度应该很大,但是辽宁城镇住房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高,说明住房消费在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中主导作用没有体现,经济的增长对于改善城镇居住条件没有起到直接的刺激作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住房分配制度,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育。住房改革后,由于房价的上涨,居民有限的购买力与昂贵的房价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住房消费信贷不完善,使得住房消费的增加逐渐成为少数富裕人群的特征。

  (4)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在辽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排在前三位。说明辽宁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紧密的相关性。自从教育产业化政策实施以来,人们对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大幅度增加,导致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增强。
  (5)医疗保健指出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高。说明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同时,由于医疗价格的不断上升,导致城镇居民对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也不断增加,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项。
  
  三、促进辽宁城镇居民消费的对策
  
  1、继续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将会降低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因此,要在继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合理调整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对于高收入阶层,应当适当增加税收力度,同时通过二次分配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使得收入差距缩小,逐渐合理化,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
  2、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拓宽消费的领域。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娱乐、旅游、信息交通等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人们对于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消费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是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些消费增长点将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建立和完善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消费心理仍然较为保守,储蓄倾向较为明显。居民对于未来的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不确定,导致居民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一方面多数城镇居民工作不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镇待业人口不断增加,在就业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部分居民对于未来预期收入下降。所以我们要继续建立和完善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4、积极扩展和完善城镇消费信贷市场。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完善我省的城镇消费信贷市场,将使一大部分居民的住房消费增加,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的同时,能够直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金融部门应该继续推出一些对于首套住房的信贷优惠政策,比如扩大抵押物范围,延长还款年限等,重点在于扩大居民对住房、汽车等的信贷支出,从而带动市场的发展。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居民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消费,通过政策引导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和消费档次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国,于丹凤.对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状况的理论分析[ 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 (4): 38-42.
  [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2001-2009[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4.
  [3]彭佑元.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预测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14.
  [4]晏民春,杨桂元.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4, (2):72―77.
  [5]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6]陈捷.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J].经济纵横, 2003, (1).
  [7]谢昌浩.云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度[J].统计与决策, 2004, (6).
  [8]孙慧钧.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4, (11).
  [9]孙慧钧.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4).
  [10]郑新立.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
  [11]浩春杏.城市居民住房梯度消费中的家庭因素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12]曹鑫.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关系及其差异的协整分析:以广西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