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经济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得胜

  随着金融危机伴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而爆发,全球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期。全球经济哀鸿遍野,曾有一段时间很多经济学家不看好未来的经济。《石油战争》的作者,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甚至预言:美国正在经历的大萧条比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还要严重。然而,全球的政治家们力挽狂澜,联手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使经济避免了大萧条的再次发生。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双扩张下,全球经济形成一轮快速反弹。但由于房价、能源、原材料快速上涨正侵蚀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国不得不出台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紧缩措施,使得中国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特别是在今年6月份PMI环比数据出现明显下降后,很多人开始担忧中国经济可能出现二次探底。
  按照凯恩斯理论,推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为净出口、投资和内需。目前,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导致国外需求减弱,中国出口增长严重受挫。出口受挫影响了工业产出,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这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四万亿投资方案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投资对拉动中国2009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功不可没,但是过量货币的投放,在实际需求没有有效增长情况下,催生了房价、物价的过度上涨,使整个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在出口增长受限、投资刺激到了极限的宏观环境下,如何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确实是个难题。已经有不少学者把中国经济比作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房价高企、本国货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经济面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滞胀、衰退看来在所难免。但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明确表态,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经济到底会不会二次探底,这些预测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就如谢国忠所说那样,“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说,预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经济或者股市并不以人的预测而改变,但人都希望有奇迹发生,这是人的本性,因此就有了预测。”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经济学家都预测经济将像1929年大萧条那样处于长期衰退之中。但事实并没有这样。原因在于两次危机爆发后的环境、条件不同,更重要的是此次危机后的全球领导者们已经从上次危机中吸取了足够多的教切;和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所以我们面对危机,重要的是商量如何拯救经济、避免萧条重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很多客观条件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二战后发展最快的日本和德国,他们在七十至九十年代遇到了同样的本位币升值、通胀严重的问题,但两个国家应对的经济措施和结果完全不一样。所以经济的发展,除了受客观条件制约外,更要受到人为因素的重大影响。
  尽管我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前述诸多问题,但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首先,中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足以保障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中国有稳健良好的金融体系,有充足的资金。第三,中国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第四,中国城市化率仍不到50%,拥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力。第五,中国正在迈入工业化国家中期阶段。虽然沿海地区已经进人到工业化后期,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部分进入后工业时代,但整体上这一进程远未结束。第六,中国拥有不可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中国是劳动力大国,以后要变成人力资源大国,这一资源优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
  不过,一个国家优势条件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优势也可以成为相对不足。中国拥有强有力的政府作保障,但政府太过强势,容易使经济演变成国进民退史。强势的政府、强势的市场干预,容易使市场失去活力,国有垄断加强,民营经济退却。近几年,除了民营经济缺乏活力和足够创造力之外,因大量的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导致资金和人才的严重流失也是民退的重要表现之一。政府干预有利于稳定,但容易形成计划经济,容易削弱市场无形之手;政府不干预有利于自由竞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市场容易因过度自由而失控,导致周期性危机发生,所以,政府的干预必须把握好适当的尺度,才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和平衡发展。
  中国是工业大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条件。这种优势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会随着经济的起伏而发生变化。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需求高涨,制造中心的优势凸显,但在经济不景气的阶段,由于需求急速下降,生产与供给就会严重过剩,工业优势就会演变成劣势。由于法制和机制的不健全,或者法律、法规贯彻不到位和政府过度干预,中国仍然未能形成高效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行业竞争激烈,低价竞争、侵占别人知识产权、投机取巧和偷税销售等不正当竞争、非法竞争现象非常严重,严重扰乱了行业与市场秩序,损害了行业利益。在国际贸易上,中国的不正当竞争,国内供应商相互压价、相互排斥的贸易行为直接损害了国家和国民的整体利益。他国生产的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原材料和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通过协同效应可以高价销售给中国,但中国的产品钢铁、家电、纺织品则被国外的大型采购商利用中国供应商无序竞争的弱点通过联合压价的手段被迫廉价销售。所以健全、规范商业法制、法则,严厉打击违法经商、投机取巧行为,减少改府干预特别是官僚压制、买办,建立有效、有序竞争的市场刻不容缓。只有自我规范好,才有可能在全球贸易中像他国那样采取战略、战术手段取得有利的贸易地位,获取可观的利润。才能彻底摆脱世界加工厂的不利地位。
  中国人力资源充足,但中国内需和内需动力严重不足。在出口受限,投资到了极限的情况下,能否在不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效刺激内需,这是保证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无序竞争、不公平竞争引起的行业产品价格低廉,使守法的创业者、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既损伤守法经营者的利益和积极性,也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内需的动力。中国产品价格低、国际市场拿不到话语权,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得不能应得的财富,这是影响内需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生产很难走效益型,只能走资源消耗型道路的原因之一。也是引起民退、民移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种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过大也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丘吉尔曾在1908年描绘和谴责贫富分化的危害:“由于极度贫穷,儿童成为劳动力,他们的身体条件不断的恶化;相反,那些富人不用工作就能享受奢侈的生活,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为国家的衰落买下了伏笔,这是英国最大的敌人。”在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之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荷兰的联合省(共和国)以及英国都曾经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它们主导世界经济的后期,国内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不良征兆预示着他们的领先地位终将被后人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国家富人阶层的富裕程度和贫富两极分化程度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是否将从昌盛走向衰落。所以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制订更公平、更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大底层人员收入,扩大中产阶层人员数量,解决贫富两极分化过大问题,形成富中贫阶层呈橄榄球状比例分布的合理状态,对解决国内矛盾和保证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从世界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是迟早的事情,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怎样才能在强大之后避免步日本长期衰退的后尘,怎样才能避免美国强大后过分依赖金融与服务,导致政府、国民负债过重、负债比例过高的经济结构?答案是我们要学习德国强大后仍能够保证出口强劲,进出口相对平衡的措施,借鉴德国保持国内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物价水平稳定,国民收入和国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政策和经验。
  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和引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未富先老,我们才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即使在人力资源优势、城市化进程优势已经发生逆转的条件仍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如果中国能够成功抓住历史机遇,打造良好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启动中国新一轮的、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更长的经济繁荣期,那么在未来二十年内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并步入发达国家之列,中国完全可能成为全球化过程中提供商品、服务和资金的世界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5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