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子货币发展瓶颈及前景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艺潼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Internet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货币形式已无法满足各类网上电子交易的高速支付需求,为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电子货币应运而生。作为我国电子货币的代表。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飞速,并不断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对正值蓬勃发展的信用卡业务,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其发展瓶颈。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用卡监控体系,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信用卡危机发生之后,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防范信用卡风险,探索阻碍信用卡发展的因素,完善信用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子货币;信用卡;信用风险;个人信用体系
  
  一、电子货币发展概况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越来越来广泛,逐渐呈现出多种发展形态,如数字现金、电子钱包等一系列的货币。通俗来讲,电子货币是指使用者以一定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相同金额的数据,并以可读写的电子信息方式存储起来,当使用者需要清偿债务时,可以通过某些电子化媒介或方法将该电子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由于电子货币将现金同存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储存和显示作用,使得电子货币具备了存款特性、现金通货特性、现金与非现金相互转化的特性、信息显示特性等。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照比发达国家较晚且主要集中在信用卡业务上。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由此开始进入中国内地。1981年,发达卡、美国运通卡、日本百万卡、威士卡和万事达卡相继进入内地。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首次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时代,随后农行,工行,建行,交行纷纷加入了VISA和Master Card国际组织,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首次发行了我国首张信用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信用卡产业开始了实质性的发展,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信用卡业务。2003年被国内银行卡界称为“中国信用卡元年”,发卡总量达到544万张,从此整个信用卡市场进入了全面竞争的时代。据中国银联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内地信用卡总量已超过1.3亿张(见右表)。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8910,47亿元,同比增长70.9%,为2006年同期的3.5倍。200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1400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54.2%,而近3年来,电子支付市场每年也都以高于30%的速度在增长。于此同时信用卡的品种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从单一品种走向多样化,各种女人卡、男人卡、旅游卡、奥运卡、商场联名卡层出不穷。
  
  二、电子货币发展瓶颈
  
  层出不穷的信用卡敲诈、伪法操作风险,大量“睡眠卡”、无效卡的存在不断暴露出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中的问题。究其产生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商业银行追求信用卡业务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盲目发卡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的监管和信用评级机制,由此我们来探讨阻碍信用卡发展的因素。
  
  1.信用卡成本过高
  通常,每张信用卡对应一个银行账户,实行先消费后付款,即支付是通过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来完成,其账户处理滞后于贷款支付,属于延迟付款的性质,这种延迟支付自然的体现出持卡人信用情况对银行信用卡经营带来的影响。所以银行在发行一种类型的信用卡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成本因素。
  
  2.深度挖掘客户数据技术上的滞后
  信用卡是一项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利润的产业,各银行相继开发新产品过程中,由于技术上的缺陷,对已有客户消费数据的有效信息挖掘不够,无法形成对消费的有效跟踪,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从信用卡业务的角度看,数据挖掘是对持卡人大量消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能够辅助银行了解客户消费倾向、消费频率等有效信息。众所周知,银行业存在一个“二八定律”,即银行80%的利润系由20%的客户所贡献,发达国家的银行就是通过数据仓库找出自己这20%的最优客户,并以各种方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他们的忠诚度,进而提高自身利益。而我国信用卡分析领域的数据挖掘应用技术还相对落后。
  
  3.持卡人信息不对称
  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具有不确定性,首先表现为持卡人行为的不确定性,一个具有良好行为准则的持卡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成为恶意透支者。其次持卡人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宏观经济走势、持卡人所在行业的变化,财产突然损失或贬值甚至持卡人的身体状况都会对持卡人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另外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换言之,资信状况良好的人不愿或不需使用信用卡,而资信状况差的人对于信用卡的申请和使用却十分热衷,从而造成恶意透支甚至诈骗现象。持卡人可以完全掌握和熟悉信用卡业务,银行则不能完全掌握持卡人的情况,这种无法避免的不对称性形成了制约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
  
  4.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
  从整个信用卡发展的大环境来讲,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特别是个人信用记录的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完整性、信用记录的历史数据积累量、实效性等都存在一些问题。国外消费信贷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通过个人信用信息库可以随时查询客户的信用档案,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决策辅助信息。目前,我国多数发卡银行的信用卡征信审核及额度管理主要还依靠人工操作,程序繁琐,不确定性因素多,可操作性差,动态跟踪管理功能弱。由于我国缺乏一个跨地区、跨行业、中立的个人信用评估和征信机构,使得银行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加。信用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完善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措施和建议
  
  1.有效控制银行发卡成本
  团体卡是针对一定集体或具有一定相似度的群体发行的信用卡。为防范信用卡违约风险,这种信用卡大大减少了人力调查成本,一个团体的成员具有很多相似处,如收入、消费程度、信用情况等。这就免去了操作中重复繁琐的客户信息筛选过程,节约了人力资本的开销。通过与各大百货公司、食品企业等各做,实现了客户资源共享,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得到一定得折扣,很好的实现了双赢,提高了信用卡的使用效率。
  
  2.大力拓展信用卡网络技术
  依托金融信息网络,按照科学有效的资信评估指标,将分散于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客户信息和账户信息集中到一个计算机系统,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与各行母体网络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接转,形成高效快速的涵盖所有信用卡业务的机构和网点的信息控制子系统。自动生成风险预警信息,自动拒绝反程序的业务操作,使违规行为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无法通过。当务之急是针对互联互通尚未完全实现,银行信息反映不灵敏的弱点,尽快建立高效的清算网络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透支行为,并能迅速传递止付信息。
  
  3.构建信用卡消费的监管体系
  信用卡具有信用借款的功能,决定了信用卡持卡人透支的存在。对已透支的持卡人,应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实行循环信用制度和信用登记制度,对限额内透支、透支期限内主动偿还的持卡人和经过催收偿还的透支持卡人分别进行登记,保留优良客户,摒弃不良持卡人,逐步形成稳定的良性透支群体。针对由不良透支形成的不良资产,要加强催收手段和策略的研究,探讨有效的催收方式、技巧,全面落实催收责任,及时做好催收工作。对信用卡业务不良资产的认定和处置应尽快严格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划分,并按合理的比例及时计提呆账准备金。同时,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些做法,实行不良资产打包处理,或委托社会力量进行催收等。
  
  4.逐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严把资信审查
  对于建立全国信用体系,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共同防范信用卡风险。各家银行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提供申请人收入和信用记录的真实资料,创立统一、完备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具体操作上,应针对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加强信用卡申办时的受理审查,按照既定的授信标准,对信用卡申请户进行严格的筛选;二是不断研究完善征信审核手段,加强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审核,消灭风险于萌芽状态;三是充分利用银行间的各种共享系统、公安户籍查询系统、不良客户信息库等途径,多角度的比对、核实客户资料;四是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授予合适的信用额度,按照确定的审批权限严格执行授信规定,防止高额信用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各发卡行、信用卡组织、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政法、公安等相关机构可以通力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完善不良持卡人黑名单系统,健全法律法规,实行行业联动,加强对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力度,共同打造诚信社会。
  
  我国信用卡市场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发展进程中逐渐清晰的认识到信用卡业务的瓶颈所在,并采取以上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规范业务管理,必会使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有序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6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