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贷审查的银行风险防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爱华
摘要:信贷作为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信贷风险成为银行的重要风险要加以重点防范和化解。认真把握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特征,清醒认识银行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提出基于信贷审查的银行风险防范对策,对确保银行资金安全,促进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贷;审查,银行;风险防范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银行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加之银行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必须要充分认清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进行防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判出切实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具体举措,保持银行业健康发展。
一、银行信贷风险基本特征
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信贷业务过程中,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其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客观性。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二是隐蔽性。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三是可控性。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二、银行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分析
笔者认为,目前银行业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有以下几种:
1.操作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操作风险依据风险成因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另一类是操作策略风险,指在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如政治、税收、监管、政府、社会、市场竞争等,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策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前者主要与内部控制效率或管理质量有关,又称为内部风险,后者主要与外部事件有关,又称为外部事件或外部依存风险。
2.担保风险
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同时,还存在抵押品评估机构的评估风险,评估机制的评估资格和识别评估结论准确与否,缺乏有效的判断和把握,对于是由银行还是由借款人聘用评估机构、聘用具有什么资格的评估机构、如何考核评估机构的资信状况、如何判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截止目前没有明确要求。通常的惯例是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借款人聘用,支付评估费用,受聘的评估机构往往考虑借款人的要求,高估抵押物价值,银行只要看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后就予以认可,造成大多抵押物价值高估,银行处置抵押物时,要么抵押物有价无市,要么清算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判断抵押物能否为市场所接受,接受程度如何,缺乏判断抵押物变现能力的标准。
3.关联贷款风险
关联贷款的核心就是通过各种相互关联的关系来套取银行的信用,套取银行的贷款。关联可以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法人代表关联;第二是集团关联,即企业集团;第三种是跨国公司关联;第四种是人际关系关联,即人缘关系。法人代表关联,就是多个企业都是同一个法人代表,或者一个人注册若干家企业。很难对其实行约束,因为执行标准通常是企业法人而并非个人,这种关联隐蔽性更大。集团关联是指一个集团拥有若干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独家承担民事责任。跨国公司关联,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境外公司高价进口原料,低价卖出产品,而在国内银行申请贷款。跨国公司这种“一高一低”经营行为,促进大量利益流向国外,实质上是套取银行贷款,使国内银行的大量贷款流向国外,彼盈此亏,令人防不胜防。人际关联,主要是银行人员与企业的法人代表发生关联。银行是公有的,而一些企业是私人的。银行人员与私企以某种默契或者承诺,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当然贷款手续是合法的,也可能有一定的抵押物。贷款到期无法收回,但因为贷款手续是完整合法的,法律无法制裁,只能追究银行当事人的责任,最严重的处分就是停职或者免职。半年或者一年以后,此银行人员就可能到企业去任职,这种现象实质是银行内部人挤占、侵吞国家财产。
4.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根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道德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层次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经营层的道德风险。
三、基于信贷审查的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加强信贷审查是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银行要自觉发挥好信贷审查的有利作用,增强银行自我化解风险的能力。
1.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金融服务创新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多变,风险的范围越来越大,必须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的识别与监测力度。要严格加强对客户资讯的跟踪、监测,确保授信额度控制、授信管理和风险监测预警的有效性。持续对各类投资风险进行监测,加强投资管理。同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不断完善风险制度,全面增强商业抗风险能力。具体到信贷风险,一是要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资膨胀欲望,减少信贷资金被其直接或间接移位现象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度。二是要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三是要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加强贷款客
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根据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的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2.强化信贷流程的管理
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人员(客户经理)的风险识别、测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实际情况,控制贷款风险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审批的流程体系,实现信贷审批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这个标准化的审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组成;定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定性部分以银行内部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要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查和梳理,杜绝可能存在的漏洞。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虽然都设有法规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但没有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借款合同、借款流程上存在较多的漏洞,如果不及早进行纠正,将严重影响到业务的发展。对检查出来的漏洞和风险,应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规避和改正,尽量避免采用过急的手段和霸王条款进行处理。要制订严格的业务手册,很多情况下,操作风险来源于操作人员对业务的不熟悉。这样的操作手册必须尽可能详细,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处理手册的制定应特别注重对操作风险易发环节的设计与处理。
3.严格贷前审查制度
银行需严格执行贷款的有关规定,坚决杜绝为了业务竞争而变相降低贷款门槛的行为发生,严格的贷前审查不可或缺,主要包括对贷款者及贷款相关者的审查。比如:住房按揭贷款,要对开发商进行审查,审查重点应放在开发商的资质能力、企业实力、资金实力、信誉状况等要素上;对个人贷款者的审查重点应放在购房行为的真实性上,对借款人的资金来源、收入与贷款后月偿还比率、借款人社会信用等严格审查。加强对保证人财务实力的分析,在分析保证人的财务实力时,首先要分析掌握保证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评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其次,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判断保证人是否有履行其义务的能力,分析重点:一是保证人的或有负债情况,特别是目前保证人所提供的数量和金额;二是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保证人的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
4.健全信贷审查机制
在严格执行以往各种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办贷、管贷责任,科学合理设置环节,健全信贷审查机制。明确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监管等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贷款主责任人制度。凡是主责任人不落实的贷款项目,不得上报贷审委。贷款管理中出现问题,也要由相关主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信贷管理分级负责制,按照贷款额度的大小和风险质量的高低确定相应的责任,明确相应责任机构和具体责任人。建立风险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信贷工作实际,以执行政策规定的严肃性、信贷操作的合规性等为标准,衡量基层行、信贷部门及信贷员履行管理职责是否到位。对没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违规操作、监管不到位的行为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规范信用担保机构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强化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的对策举措,一是对于担保公司要视同信贷客户管理,经过统一授信确定其担保额度。同时,在授信时,探索建立符合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实际的评信授信体系。二是认真审查担保公司披露的担保额度是否全面,担保额度是否超过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一定倍数,风险补偿机制是否健全。三是注意防范借款人与担保公司联合欺诈银行产生的风险,考察担保机构所设定的反担保措施是否完备。对于担保机构所出具的受担保企业的评估报告,银行还需派人对借款企业进行调查等,通过规范信用担保机构,达到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6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