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村新社区 推进城乡一体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宇飞 顾明祥
近年来,竹山县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机遇,围绕“三化同步”、“两增同步”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为目标,按照“一城两带”(县城,鲍双线生态文化旅游带、襄关线百里城镇带)规划布局,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创新举措,彰显特色,扎实推进以新型社区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探索了一条符合竹山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突出区域统筹,适度超前谋划。在全面总结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工作经验基础上,坚持“居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靠拢”的原则,高起点编制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规划,配套修定特色产业、工业园区、村镇建设、农田水利、交通物流、生态保护、社会事业、文明创建、基层组织和乡村旅游十大专题规划,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线,规划100个集居住、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村新型社区,按照20年不落后和全域规划目标,结合现有基础、历史风俗、地形地貌,对新型社区确立功能分区,逐片逐点规划,编制社区建设控制性详规,做到一次性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69个新型社区发展规划和建设平面图编制。
突出先行先试,建设新型社区。顺应经济社会进步规律,大胆探索,积极试验,选取省道沿线基础条件较好、干群要求强烈的20个中心村,启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按照水平直线式、自然组团式、错落有致式等模式,整合移民安置、扶贫开发、工程拆迁、地灾搬迁、村庄整治政策,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施、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政策“五个统一”的办法,按照“1+9”标准(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农村党员群众创业就业中心、综治维稳室、便民服务室、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计生服务室、村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集中饮水、道路硬化、污水排放、垃圾收集、村院绿化等基础设施,引导边远农房向规划社区集中建房。暂未纳入试点规划的社区,也同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规划抓起,积极推进试点社区的典型示范,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突出产业支撑,培育高效农业。坚持城乡紧密关联,工农深度融合,把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要求,围绕市场需求调结构、片区开发扩规模、服务企业建基地、土地流转抓经营、标准生产创品牌、园区加工促升级的产业发展思路,累计发展茶叶、烟叶、林特、蔬菜、花生等特色产业基地90万亩。2010年,全县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累计达到1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83亿元,“圣水”牌茶叶、“珍源”牌肚倍产品、“古牛泉”牌白酒、“喻来福”牌豆制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品牌不断叫响,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新型社区建设,采取政策叠加,项目配套的办法,切入土地整理、农村道路、小型水利、产业建设等项目,高标准建起东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十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基地装备,强化科技应用,推进机械化生产,建设现代农业先行区。同时,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遇,积极争创国家级堵河源、圣女峰、圣水湖风景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特色“农家乐”,培植秦楚风情旅游区。
突出农民主体,打造特色民居。2008年以来,竹山县全面掀起堵河水电大开发,相继开工建设潘口、小漩、龙背湾三大电站,近3万移民在省道沿线55个安置点集中安置,在移民建房实践中,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移民建房全部统一成“秦楚风格”,得到领导肯定、群众认可,移民安置区周边农户积极仿效。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制定建房质量标准,免费提供建房图集,配套奖补激励政策,统一培训建房技工,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掀起了“秦楚风格”民居建设高潮。全县按照“六有”(坡屋顶、马头墙、羊角翘、白粉墙、朱红门、格子窗)、“四化”(房屋靓化、晒场硬化、花园绿化、环境净化)标准,集中连片新建和改造“秦楚风格”农房15600户,撬动农民建房投资达2.3亿元。以特色民居改建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特色集镇建设,基本形成了百里特色民居示范带。
突出生态先行,发展绿色村镇。抢抓鲍双线生态景观带、襄关线竹房城镇带建设机遇,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环境保护并重,培植生态景观,推进全域绿化,配套环卫设施,综合整治环境,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山。村镇绿化按照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藤一起上的植树补绿办法,高标准完成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500亩山体绿化,完成道路户院绿化植树200万株,修建公路沿线花坛2.2万延米,培植明清竹博园、环城亲水带等特色景观点20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8%,构成了一幅城在绿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积极争取项目,动员农民主建,在新型社区启动7处污水处理设施、30个垃圾收集屋建设,新建、购置垃圾池(箱)1800个,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3万口,引导群众树立现代文明意识,集中开展“三清三转三建”活动(清垃圾、杂草、路障,转临路猪圈、厕所、杂物,建入户路、沼气池、小花坛),坚持新型社区环境整治常态化,基本达到门前无猪圈厕所围墙、花坛无杂草杂物、庭院无乱堆乱放、墙体无乱贴乱挂、沿路无危房旧舍、村庄无乱搭乱建、路肩无杂草於泥、边沟无杂物堵塞、路边无乱停乱放、路旁无乱植乱种“十无”目标。通过规范整治,村镇面貌焕然一新,百里生态景观带和绿色城镇带初具雏形。
突出便民利民,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整合资源倾斜,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服务机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对接,在新型社区集中开展针织电子、汽车驾驶、科学种养等农村实用技术,提供创业贴息贷款,优先安排产业项目,全民创业的氛围已经形成。积极开展社保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教育卫生文体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落实社区干部坐班制度,集中开展政策宣传、科技服务、矛盾调解、审批代办等服务项目,社区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创新村民自治模式,所有新型社区全部规范成立建设理事会、“十星”创评协会、环卫监管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实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社区建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突出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县级统筹,镇村实施,部门帮扶,全民共建,建立县乡村户四级联创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入,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建立投入机制。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集成”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台帐管理,集体会商,捆绑使用。县财政列入2000万元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制定十多项奖补政策,激励农民、企业投入建设。创新推进机制。每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评比,激励各行各业抓典型,乡乡镇镇办示范,形成了奋勇争先、赶超进位的建设氛围。强化督查机制。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对乡镇、县直责任单位经济目标考核重要内容,落实旬报告、月检查、季度通报、半年考评、年度总评制度,督办检查考评情况,按权重计入年度考核得分,有效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发扬“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竹山精神,进一步完善规划,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加速推进,打造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大发展,为建设山区经济强县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竹山县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1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