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绿色已经成为陕南响亮的名片。
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陕南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民增收。
生态系统开始良性循环
大自然在赋予陕南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造就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山吃山”成为陕南人民的衣食之源,土地肥力先天不足,人民只能过着广种薄收的贫穷日子。
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地处长江流域的陕南农民每完成每亩退耕造林可享受粮食补助150公斤,生活补助费20元,生态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连续补助8年,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国家无偿供应种苗。
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在保证每人一亩基本农田的前提下,陕南三市迅速制定出退耕还林的管理办法,要求25度以上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沙化耕地均要纳入退耕还林的范畴之中,坚决实行退耕还林。
十年来,安康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2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9.2%提高到现在的55.4%。汉中完成276.7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植被覆盖率达80%。商洛完成242.1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8个百分点。
以安康市为例,一个由乔灌草、带片网点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的合理配置,公路、铁路、河塘堤坝形成的绿色走廊已初步形成,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12000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6600平方公里。山开始变绿,水开始变清,汉江及其9条重要的支流、绝大部分河溪稳定地流出潺潺清泉,常年保持二类以上的纯清水质。
秦岭过去面临绝迹的金丝猴、大熊猫、羚牛和汉江流域及许多支流栖息的白鹭、野鸭等珍禽异兽如今频繁出没,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生物物种群落日趋增多,充满生机,生态系统开始向良性循环演变。
最重要是让农民增收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际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为此,安康市积极引导发展高效林业,建成经济林商品基地、茶桑果园基地、木本药材基地,形成了以蚕桑、茶叶、核桃、板栗、木瓜、生漆、杜仲、厚朴等为核心的经济林。仅增加经济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面积就达170万亩,全市累计经济林达到400万亩,实现林业产值18.2亿元,占全市GDP的8%,为增加农民收入5亿元。
自1999年以来,商洛就把核桃确定为商洛退耕还林主要树种,纳入工程建设规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累计投资6.2亿元,种植核桃36万多亩,有效地促进了群众的增收致富。
退耕还林后,安康林业总产值由1999年的5.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2亿元,仅宁陕县发展核桃、板栗,几年后就使退耕区农民人均增收500元;紫阳县大搞茶园,退耕兴茶2万亩,农民增收5000万元。白河县发展木瓜产业,面积达10万亩,办起木瓜酒厂,年产木瓜系列特色酒500吨,木瓜饮品250吨,产值近2000万元。
通过退耕还林,生态的改善,带动了安康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安康已建成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1个,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年收入11亿元。
但是随着补助政策的逐渐到期,面对退耕还林成果,人们开始担心:在失去国家政策支持后,退耕区一部分口粮依然成问题的群众,会不会再次毁林开荒?
从退耕还林政策刚刚实施起,陕南决策者就意识到,要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关键就是要下工夫解决好退耕还林区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
为了不让农民上山砍柴,国家决定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期再延长8年。并决定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调整退耕还林规划、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等措施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推进。
根据汉中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从2008年至201 5年将投资23亿元。汉中市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资金1.17亿元已拨付县区,各县区正精心组织实施各项目建设任务。
从2008年到2015年,商洛市将规划投入资金28亿元,全面实施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补植补造以及技能培训等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4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