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经济区农民创业区位优势与路径选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嘉绮 汤作华
摘要: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全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它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体系,因此,生态区农民创业要发挥其区位优势,创业选择要与产业发展体系、区域环境和农村经济协调等相结合。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 农民创业 区位优势 路径选择
生态经济区大都处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农业占据较大比重,工业相对落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地区农民创业将作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成为该地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全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它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体系,因此,生态区农民创业要与其产业发展体系、区域环境和农村经济协调等相结合。
一、生态经济区区位发展优势
(一)打造绿色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体系是生态区发展的基础,生态产业就是遵循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态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全面控制等,构建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新型生态环保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构成了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绿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主要是以生态农业、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出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食品产品,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物流绿色消费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断提升湖区经济水平。
(二)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
生态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质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生态文化的成熟度决定着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生态经济区建设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又坚持巩固发展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好地有机统一起来。因此,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人民群众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消费,达到以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区是以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融为一体的复合系统,是在特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与转换的系统整体。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单一产业模式,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把生态产业推向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充分利用地区间相对资源优势,更加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经济区农民创业背景分析
(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农民创业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生态经济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低下,大多农民有出外打工的经历。经过外出打工实践的锻炼,农民工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本,接受了现代城市中创业观念的熏陶。其中有的成为了企业的业务骨干,学到了相应的管理经验,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资金,有的拥有了较多的社会关系或比较稳定的信息和销售网络,有的掌握了比较成熟的项目,所有这些为农民创业提供了基本条件。
(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与亲情需求是农民创业的自身动力
创业者的需求是创业者创业行为的活力源泉。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业者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只有在低层需求被满足后,高层需求才成为支配性需求。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日渐强烈。外出打工农民的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打工积累获得一定的提高,但其总体的社会地位没有随着经济地位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多年城市生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自身素质,已不满足低层次的需求,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寻找自我发展空间,他们选择了回乡创业。另外,亲情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一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农民工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家乡是他们的归宿,也是激发他们回乡创业的动力。
(三)宏观环境的改善为农民创业提供条件和发展机会
农民创业由于个体素质等原因难以获取识别创业机会和市场变动的有效信息,又缺乏规避风险的物质手段。然而,通过改善宏观环境,提供政策性资源,可以弥补个体资源禀赋的不足,帮助其跨越先天缺乏创业资源禀赋所导致的创业行为障碍。生态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性优惠政策、高效的服务体系等,能够弥补微观层次个体创业资源禀赋欠缺或不足,为创业者提供条件和发展机会。
因此,生态区农民创业的选择应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禀赋以及创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发挥自己的个体禀赋,选择易于驾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接近、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而见效较快的行业,将来进一步做大做强或二次创业。
三、生态经济区农民创业路径的选择
(一)立足于生态农业
现代农民既具有传统家庭观、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强的生理承受能力,又凭借多年打工经验和相关信息,具备更加开阔的眼界和能力,对现代化农业和科学的认知较强,对相关农业生产链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熟悉。因此,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体禀赋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创业者可选择无公害特色种植、养殖业,农家乐形式的观光旅游、休闲、餐饮,以及资源开发加工型行业。这些行业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资金量不大,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一方面,农民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有助于创业者雇佣到低廉的劳动力和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随着生态区文化的建设,人民健康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消费市场的需求潜力大,农民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随着农民创业经验的丰富、资金积累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他们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行业水平也将提高,就可涉及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半成品、产成品领域,技术含量高的工业领域等。
(二)承接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是通过产业分工和规模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区域的产业结构状态,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处于升级阶段,就会创造较多的创业机会,创业机会是农户进行创业最为原始的动力。农民相对市场信息闭塞,获得信息渠道少,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确定投资领域和方向,往往容易失去创业机会。生态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可以降低创业者成本。在产业集群中也为集群内企业的衍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本、劳动力、企业家能力和市场拓展等完善的便利条件,同时,处于学习曲线底部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在集群内迅速扩散也大大降低了开办新企业的创业风险,特别是使大多数集群内企业规避了创新和磨合风险。最后,大量同质性创业者的成功示范作用加大,有利于吸引更多潜在创业者加入。生态经济区产业处于升级阶段,通过政府引导通常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因此,要因势利导农民创业融入产业集群中发展。
(三)融入城镇化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农民创业过程中的资源获取和配置能力。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便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形成良性竞争合作关系,增强整体实力和企业发展后劲,同时也节约了企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政府提供服务与管理,便于城镇功能的强化,便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商业网点、交通、销售市场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些都有利于农民拓宽创业渠道。反之,城镇规模小、起点低,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务能力弱,进一步阻碍了小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对降低了农民在非农产业创业的机会。随着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城镇集聚,扩大了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创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凡斌.生态经济区建设理论与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9(7).
[2]杨俊,张玉利. 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
[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2).
[3]Stephen P. Robbins.Management[M].中国人大出版社,1999.
[4]汤作华 ,侯俊华. 农民回乡创业的瓶颈和激励机制研究[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5]葛建新.创业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6]杨静文.“企业集群战略”的基点和要旨[J].生产力研究, 2004(9).
[7]郭军盈.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析[J]. 现代经济探讨, 20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5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