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宇鹏 贾 健

  一、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一)粮食总产量变化
  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总产量呈现出在波动中增长的态势,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49年的469.5万1吨先后登上了500万吨、1000万吨、1500万吨和2000万吨4个台阶,1994年总产量又超过了2500万吨,达到了2523.5万吨。期间,河北省粮食产量经历了三个稳步增长时期,两个下降时期,一个徘徊时期和一个波动增长时期。三个稳步增长时期:第一个稳步增长时期是1949~1952年,粮食产量从469.5万吨增加到了772.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8%;第二个稳步增长时期是1980―1999年,粮食产量从1522.5万吨增加到了2746.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77%;第三个稳步增长时期是2003―2008年,粮食产量从2387.8万吨增加到了2903.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2%。两个下降时期:一个是1958―1963年,粮食产量从837.6万吨减少到了551.8万吨,年均下降率为8.01%;一个是1999―2003年,粮食产量从2746.3万吨减少到了2387.8万吨,年均下降率为3.44%;一个徘徊时期是1952―1958年,粮食产量在650万吨到850万吨之间徘徊。一个波动增长时期是1963―1979年,期问波动非常明显,粮食产量从551.8万吨增加到了1779.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59%。
  
  (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
  1949―2008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49年的724.3万公顷下降到2008年的615.8万公顷,下降幅度为14.41%,年均下降0.27%。从整体上看,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三次增加和三次减少的阶段。第一个增加阶段是1949~1957年,粮食播种面积从724.3万公顷增加到798.3万公顷,增加了10.22%;第二个增加阶段是1960―1976年,粮食播种面积从678.6万千公顷增加到807.5万千公顷,增加了18.99%;第三个增加阶段是1985―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从649.3万千公顷增加到730.6万公顷,增加了12.52%。三个下降阶段分别为1957―1960年、1976―1985年和1998―2008年,下降幅度分别为17.64%、24.38%和22.91%。
  
  (三)粮食单产变化
  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和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1949―2008年统计情况看,粮食单产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从1949年的648.2公斤/公顷上升到2008年的4359.8公斤/公顷,上升了3711.6公斤,增幅达到5倍多,年均递增3.46%。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粮食单产增幅不明显,始终在1000公斤左右波动,6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振荡上升,波动幅度较大。粮食单产增长最为明显的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的2033.5公斤/公顷迅速增加到1995年的4010.5公斤,公顷,增长了97.23%,年均增速高达4.63%。9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开始放缓。
  
  二、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资源匮乏,耕地质量下降
  1949年全省有耕地726.58万公顷,到2008年减少到600.06万公顷。55年间净减少耕地126.52万公顷,年均减少2.3万公顷。这主要是因为改革的不断深化,导致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扩张,以及经济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大量占用耕地资源。另一方面,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也成为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以及农用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二)水资源严重短缺
  河北省亩均水资源量只有243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8,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和相邻省、市、区,且部分山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已专供北京、天津两市使用。而农业是用水大户,粮食生产离不开灌溉用水,水量短缺和水污染对粮食生产构成了双重威胁。一方面,工业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水资源的“农转非”趋势愈加明显,农用水比例呈下降趋势,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另一方面,由于水污染造成土壤板结、碱化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导致粮食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可见,水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主要保障因素,水资源安全问胚的解决程度制约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自然灾害频繁
  从1995―2008年14年间,河北省受灾面积除2004年外,均在250万公顷以上,成灾面积均在100公顷以上,成灾率在50%--72%之间波动。其中,1996年以后,旱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最大。其次是风雹灾和病虫灾,对粮食生产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粮食作物的直接减产上,而且通过对耕地数量、质量的毁损,动摇了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削弱了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了粮食生产风险。
  
  (四)粮食生产科技投入不足
  从纵向比较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北省农业科研经费徘徊不前,甚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外实际上呈负增长。从横向比较看,全省农业科研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18%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研投入不足制约着河北省农业科研水平和科技储备,导致近年来全省缺乏重大科技突破。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依然是制约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障碍。
  
  三、保护和提高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一)保障耕地资源安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粮食生产的唯一来源是耕地,粮食的生产状况取决于耕地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建立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包括数量安全预警、质量安全预警和生态安全预警体系等。保证耕地数量安全,严格控制耕地的占用审批制度;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安全,做到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保证耕地不被污染,而且能够被绿色的农作物覆盖,即改善和提高耕地生态安全。
  
  (二)做好水利发展规划,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省水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部门进行农业一水利发展的综合规划,划定旱作农业区和节水农业区,并制定旱作区农业发展规划和节水灌溉区农业发展规划。旱作区农业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旱作区种植结构规划、旱作技术推广规划、旱作设备的推广规划等;节水灌溉区农业发展规划包括:节水灌溉率规划、各种节水技术的推广规划、水资源的供求规划等。按照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相协调,优先使用地表水和再生水、合理开发浅层水、限制开采深层水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配置,优化调度城乡水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实行开源节流并举、调水节水并行、开发保护统筹、兴利除害结合的方针,采取工程、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制等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现有地下水资源,控制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
  
  (三)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抵御自然灾害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抵御自然灾害,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结合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目标,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中、南部地区的粮食增产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及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基地。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做好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多立项,加大对大中型灌区、旱田节水灌溉,小型水库除险、农村饮水工程、民办公助项目资金的投入,并建立有效的投入增长机制。
  
  (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一方面,要树立统筹协调和循环经济理念,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攻关力度,着力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问题,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五)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一方面,要加强粮食科技增产技术推广普及工作,为粮食生产提供长期可靠的技术支撑。各级农业部门应主动与科研院校建立协作关系,搞好良种培育引进和先进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另一方面,要加大粮食生产科技投入,不断地培育粮食新品种,推广使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秸杆还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等新技术,研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新型农机,不断地提高粮食品种的抗逆性,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劳动生产力,简化生产程序,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农民生产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7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