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蒙古二元经济发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瑞霞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存在的经济现象,也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内蒙古作为一个农牧业大区,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也在逐渐加强。本文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这一度量指标对内蒙古的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提出发展建议。
  
  一、二元经济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又称现代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或称为传统部门(农业部门)。在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一个关键因素。刘易斯认为,在传统部门,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存量过大,以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者等于零,甚至为负数。因而在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隐蔽性失业者。而这种大量隐蔽失业人口,既是传统部门生活低下、发展受阻的根源,又是现代部门扩张所需的动力源泉。二元经济的长期存在会阻碍和延缓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仅延缓了传统部门的发展,而且拖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部门的经济扩张以牺牲传统部门为代价,导致部门间不平等状态的强化。
  
  二、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及度量指标
  
  (一)二元经济的主要特征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传统部门的改造和实现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随着农业部门的发展及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毕,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也就与非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趋于相等,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也就趋于平衡。
  二元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的第一产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远低于非农业部门(二、三产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较大的劳动力份额却只能创造出较小的产出份额,而在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中,较小的劳动力却能创造出较大的产出份额。
  
  (二)度量指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之一,是指某部门的收入比重与该部门劳动力就业比重的比率,它能客观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很显然,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传统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而现代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在二元结构加剧阶段,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在二元结构消减阶段,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
  
  三、内蒙古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分析
  
  根据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内蒙古和全国的各部门就业比重、产值比重及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值。
  
  (一)产业比重分析
  内蒙古和全国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体都趋于下降。这种变化趋势符合产业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将不断减少,在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会增大。库兹涅茨对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进一步研究得出: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过程中。
  从数据可以也反映出,内蒙古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比全国水平要高,这说明相对全国的二元经济发展水平,内蒙古二元经济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但是,从其数据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正在接近全国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水平。内蒙古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主要由于近年来区内能源、电力、加工业等工业部门不断壮大,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二三产业为国民生产总值做出更大贡献。
  
  (二)就业比重分析
  从表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1999年达到最高点52.56%,到2004年几乎又回到1997年的水平51.90%,而且总体比重一直高于全国水平。这主要因为在2000年之前,内蒙古的工业发展还很落后。加上长期户籍制度限制导致城乡分离,所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从2000年起,工业部门迅速壮大,二、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快。从而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部门。进而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但是也从表中看到,2004年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又接近1997年的水平。虽然统计数据的波动不可避免。但也应该引起重视。从数据上看,内蒙古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这为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比较劳动生产率
  通过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来计算得出比较劳动生产率。先看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总体来看。全国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从1997-2003年持续缓慢下降,到2004年略有上升。从前面可知。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如果下降,说明经济发展处于二元经济的加剧阶段。在此阶段。非农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趋于上升。当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达到最高点之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转而逐步升高,从低于1的方向向1接近,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降低,从高于1的方向向1趋近。此时二元经济开始进入缓解阶段。
  全国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2003年达到最大,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算出为1.39;2004年全国农业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减少。根据数据算出为1.28。因为差距最小的数据只有一年,我们还不能得出全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二元经济缓解阶段,但是从8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据看,虽然总体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有所减缓,我国的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将会缩小,以后我国的二元经济的发展应该是趋于缓解的。
  内蒙古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和全国状况有所不同,1997~2004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8年时间从0.57下降到0.36;而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从1997年的1.47上升到1.69,可以看出内蒙古的二元经济的发展正处在加剧阶段。而且从数据变化幅度看,内蒙古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幅度和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在今后几年内,内蒙古农业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还将继续扩大,二元经济的结构将会继续加剧。
  
  四、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全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可能会向趋于缓减的方向发展,而内蒙古的二元经济结构则会继续强化。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多方面的制约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内蒙古应尽力协调二元经济。使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1997-2004年内蒙古的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全国水平,但这并不是因为农业发展效率高。而是因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于全国水平,其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全国水平。所以内蒙古在发展二元经济时。不仅要注重农业发展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要提高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