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鹏宇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而后,通过增加外汇市场主体、引进做市商制度、提供远期和调期等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等一系列措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对外汇资源的配置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实现了有升有降的小幅双向波动,总体上呈升值态势。总体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平稳实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过渡奠定了基础。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长期习惯于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如何尽快提高管理和驾驭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新的机遇,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
2004年6月通过的《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起并称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风险,而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则是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中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通常,我们把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一)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银行在客户进行外汇买卖业务或在以外币进行贷款、投资以及随之进行的外汇兑换活动中,因汇率变动可能遭受的损失。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交易风险有:1.人民币结售汇业务中,如果在订单签订与实际交割期间发生汇率变动,银行就有可能遭受损失;2.银行外汇存款与外汇贷款的币种头寸不匹配时,有遭受损失的可能;3.银行外币存款期限与外币资金运用期限不匹配时,造成再投资或再融资时的汇率风险上升;4.银行日常经营中为满足流动性需要而持有的外汇头寸,也面临着汇率变动的风险。
(二)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中将外币折算为本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某些外汇项目发生损失的风险。一般有:1.由于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将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换算成本币表示,这就有可能影响银行的财务报告结果;2.商业银行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结转国际业务利润时,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而使当期损益发生变化。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商业银行未来现金流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收益面临损失的可能性。汇率的波动会引起利率、价格等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变动,这些变动影响着公众的储蓄和投资、总供给和总需求、国际贸易等相关经济情况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间业务等产生影响。
例如:1.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贸易融资等业务;2.公众对汇率的预期直接对商业银行外币存贷款业务规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四)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有升有降的小幅双向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实施增加外汇市场主体、引进做市商制度、提供远期和调期等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等一系列措施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初步形成。
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外汇市场主体对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逐渐增强,外汇投资与避险的需求增强。这些都对外汇市场中提供外汇产品和服务主体的商业银行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对负债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外汇负债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外汇债务,其中又以外汇存款为主。随着我国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企业和居民持有的外汇资产逐年增长,由于受到投资渠道的限制,这些外汇资产大部分以各种存款形式存在银行。截止2006年6月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外汇存款余额为1610.21亿美元,其中:企业外汇存款721.80亿美元,居民储蓄存款657.25亿美元。
近几年,主要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外汇存款增速下降,特别是自2003年9月以来,储蓄存款持续负增长。在市场普遍预期升值的前提下,市场主体会减少其持有的外汇资产。对企业来讲,除了满足经营需要必须保持的必要外汇头寸外,多余部分大多可选择即期结汇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于居民来讲,外汇存款(包括外汇理财)收益率无法弥补预期的汇率波动损失的情况下,一般也会选择转换为人民币,既防止了损失,还可能获得更多收益。外汇市场主体的选择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外汇负债的减少以及由于企业和居民大量结汇造成的商业银行外汇头寸的急剧增加,在外汇市场预期趋同及缺少衍生工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在市场上平掉这些巨额头寸,从而面临损失的可能。可见,随着市场主体对汇率波动的敏感性增强,在市场主体趋同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商业银行成了汇率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2.对资产的影响
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减少了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需求,却刺激了企业和居民的外汇贷款需求。自汇改以来,本来受到控制的外汇贷款增速又重新复苏,参见图1。
在商业银行外汇负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为满足外汇贷款的需求,整个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比不断攀升,甚至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外汇存贷比不得超过85%的警戒线。从贷款期限来看,中长期外汇贷款占全部现汇贷款的比重由2002年6月末的43.73%上升到2005年6月末的46.77%,短期贷款则由39.37%下降到37.27%。这样就形成了银行外汇资产向贷款集中,而贷款期限则又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导致金融机构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增加。
虽然美元贷款利率在美联储连续加息后在高位会持续一个阶段,美元贷款的利息成本明显高于人民币贷款,并且在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下,外汇贷款的审批程序更复杂。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且人民币加息后,利差的劣势不足以降低企业对外汇贷款的强烈需求,中长期贷款、甚至短债长用的需求依然强烈。人民银行只能通过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外汇信贷总规模。
对商业银行来说,外汇信贷需求的旺盛与外汇存款的减少形成鲜明对比,为满足信贷需求,许多商业银行,特别是外汇负债规模较小的中资银行,必然需要借入外汇负债,从而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3.对国际业务的影响
一般,人民币的升值会起到鼓励进口和抑制出口的作用。国内出口下降,收汇减少;进口增长,对外付汇增加。但从目前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影响极小,汇改后我国对外出口仍然保持了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进口也有较高增长。
国际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相对于传统信贷业务,国际业务的非利息收入(NFI)较高,并且贸易融资期限短,风险较小。因此,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给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带来了良机。出口方面,升值预期会使企业提前结汇,在合同期限不变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押汇,或者采取出口卖断(福费庭)业务等;进口方面,企业会更倾向远期合约,增加进口押汇的额度。这些都对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有利。
4.其他影响
除了对负债、资产和国际业务方面的影响外,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会对以下方面产生影响:
(1)有利于汇率风险相关业务的发展。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企业和居民的外汇风险意识增强,对于拥有外汇资产的企业和居民,其外汇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会更加迫切,这为商业银行扩展业务、发展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
(2)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3)有利于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对于人民币的升值,早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如汇丰参股交通银行,已获得了升值收益。在此示范效应下,如果海外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将有利于加速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进程,同时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将使市场环境更加健全。
另一方面海外并购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并购成本,加速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进程。
三、政策建议
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建议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一)大力开发新产品,尤其是外汇理财产品,稳定外汇存款
在外汇存款方面,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开发新产品,尤其要细分市场,区分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打造满足不同需求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同时树立品牌。如现在热销的各种挂钩型外汇理财产品,通过与高收益的资产挂钩提高收益率,抵消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损失。
与传统存款产品不同,理财型产品具有期限固定,流动性稳定的特点,对目前外汇存贷比例较高的情况是非常理想的资金来源,因此,应大力发展理财产品,稳定外汇存款,同时拓展理财型产品的空间,增加利润来源点。
(二)发展外汇贷款,抓住客户需求,寻求利润增长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客户的贸易融资需求增加,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风险相对较小的贸易融资业务,但同时应注意控制信用风险。
同时,要抓住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市场机遇,为企业提供海外并购贷款业务,发展如银团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及提供履约保函、备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
(三)创新国际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传统国际业务已经很难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在国际业务中应当仔细分析客户需求,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控制风险、获取收益等不同需求。利用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民币远期、期权等衍生产品,与传统国际业务相结合,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总之,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人民币汇率将日趋市场化和自由化,从而增加商业银行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对商业银行管理和驾驭市场风险能力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