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启新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福建省九地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考察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发现福建省内各城市间区域差异层级明显,并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6.3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60.07亿元,增长了近100倍。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福建省内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考察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省8个省辖市和一个计划单列市(厦门)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各个城市在全省的排名。
一、区域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区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在区域经济指标体系中,在确定单项指标时,都应考虑此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它所反映的某一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确定该指标的名称、涵义和口径范围。如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不能仅停留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或缩小的研究上,更不能采用反映区域经济某一侧面的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总体水平不同侧面的指标体系。
2.科学性原则
依据一定目的设计经济指标并确定其名称、涵义和口径范围等,即对指标名称的质的规定,在理论上必须有科学根据,在实践上必须可行而有实效,这样才能用来搜索资料并予以数量表现,而后据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应用。
3.联系性原则
要研究和认识经济现象并进而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就要应用经济指标体系。而在经济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具体指标之间,在其涵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等方面都必须是相互衔接而有关联的,这样才能综合而全面地认识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4.统一性原则
是指同一经济指标的涵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等都必须是统一的。
5.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
在目的性一定的前提下,要求经济指标具有科学性、联系性和统一性,都是为了具有可比性和可行性,因为只有可比的经济指标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在比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涉及面极其广泛,需要有庞大的不同侧面的统计数据支持。但是,有些指标在现实统计资料中难以收集到或根本没有。这样就只能通过公开出版的各种年鉴,利用能够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资料建立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体系。由于涉及到的区域范围大小不一,在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时,除指标的口径必须一致外,常采用相对数、比例数、指数和平均数等进行比较,这样才具有可比性。
采用指标体系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仍有局限性,但毕竟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上述原则,本文选取下列4大方面15项经济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综合经济:包括地区生产总值(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三产业产值(X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X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15)。
2.财政金融:包括地方财政收入(X3)、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X12)、金融系统年末贷款余额(X11)。
3.对外开放:包括外贸进出口总额(X5)、实际利用外资额(X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X14)。
4.生活水平: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农民人均纯收入(X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7)。
二、因子分析过程
(一)因子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建立关于指标体系的原始矩阵Z;2.原始数据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X;3.计算Z 或者X 得相关系数矩阵R;4.解特征方程―R-λE―=0,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λi,若λ1≥λ2≥…≥λm≥0,则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一般取值在85%以上)确定因子个数p;5.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6.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进行旋转,一般采用方差极大(VARIMAX)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解B;7.构造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8.根据主因子和综合因子得分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
(二)对照上面列出的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福建省各城市对应指标的数据,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2005)》
借助SPSS10.0,根据上述因子分析法的步骤进行因子分析,过程如下:
1.将指标数据标准化,并求出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相关系数矩阵中大部分相关系数都很大,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2.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公共因子(也称为主因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本文选取二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469%,代表了大部分信息,可以充分反映9个地区区域经济的评价信息(各主因子的对应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表1)。
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为了便于对主因子解释,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经过旋转后,得到主因子正交旋转载荷矩阵。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见,第一主因子在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产值、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金融系统年末贷款余额上具有很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从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可知它们反映了经济发展状况及条件,可将其定义为基础条件因子。第二主因子则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方面具有很高的载荷和解释能力,以上几个指标可以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地方外汇收入、居民收入及企业收入状况,可将其定义为收入因子。
4.以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各城市的综合测评得分,其中F1的权重为0.51299,F2的权重为0.44170,最后得到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评分及排序。
三、数据结果的定性分析
从主因子得分的排名看,由于福州在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金融系统年末贷款余额上名列第一,而泉州在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上名列第一,因此它们在第一主因子上的排名靠前。厦门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方面名列第一,泉州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名列第一,因此他们在第二主因子上排名靠前。
从综合分值排名看,福建省9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不均衡发展态势,排名首位的福州分值0.999836,末位的宁德分值-0.58771,极差达1.587546。福州、厦门、泉州分列前三位,他们均位于本省平均水平之上,处于第一层级。这些地方自然环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发达,在各项指标中均居前三位。其发展条件又各具特色,福州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全省人、财、物优势;厦门则依赖其优美的环境和优良的港口吸引海内外投资和贸易,发展本地经济;泉州则利用其侨乡众多,民营经济发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漳州、三明、莆田、龙岩、南平分列4至8位,处于第二层级。这些地方除漳州外,彼此差距不大,均由于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虽在某些方面有较好的条件,但总体得分与福州、厦门、泉州差距明显。宁德列第9位,处于第三层级,其分值仅及福州、厦门、泉州的三分之一左右。还可以看出,综合分值与主因子1的排名大体一致,其原因在于主因子1方差贡献率达到84.121%,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总体情况,但厦门与宁德差异较大,事实上,由于这里反映的是9地市所辖区内总体情况,福州辖区内有福清、长乐,泉州辖区内有晋江、石狮等经济发达城镇,而厦门则没有,因此其基础条件分值较低也在情理之中。
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政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由于发展条件不一,地区差距、城乡差别依然明显。而区域差异的扩大会严重制约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为加快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积极利用财政杠杆,完善均衡政策体系。福建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单纯依靠9地市市辖区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兼顾城乡,注重省内各区域协调发展,才能顺利达到这一宏伟目标。因此,政府应对省内落后地区实行较低的税制,培养财政积累能力,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缓解这些地区的资本短缺。
(二)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实现资本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鼓励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 加强地区经济关系的整合,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一体化。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是制约福建省落后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在落后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兴建铁路、高速公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在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应注意物质投入,更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素质,理顺用人机制,引导人力资源流向,防范人才流失,为落后地区发展存储人力资源。同时采取措施为当地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给投资者予以税收优惠等。
[参考文献]
[1]福建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左继宏.区域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4(2):124.
[3]廖为鲲,蔡国梁,涂文桃.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经济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12):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