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浅水湾寻访艺术大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 艳
形艺馆,是一间位于香港浅水湾的艺术空间。
在这里,展出的是香港著名艺术设计家韩秉华和苏敏仪伉俪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以油彩、水彩、水墨以及混合材质创作,风格各异。那日午后,阳光洒满浅水湾花园的草坪,记者在韩秉华的带引下,走进了这间艺术馆,聆听着这位艺术大师的心路历程。
紫荆花与白海豚
在香港,很多人都记得韩秉华。因为他是当年香港特区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11名委员之一。
198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征集工作全面展开,评选委员会由包括当时基本法起草委员的钱伟长、雷洁琼、霍英东等在内的11人组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共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7147份设计稿。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件作品能够通过半数,这是评委们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由于没有选出最终设计,包括韩秉华在内的3名来自香港的评审迅速转换身份,担负起修改区旗、区徽的职责。
回忆当年的情景,韩秉华说:“在众多参赛图案中,我们发现许多作品中都包含了象征中国的五星和象征香港的紫荆花元素。于是,我提出在主体造型上采用紫荆花加五星,并借鉴中国的剪纸,把五瓣紫荆图案设计成螺旋弧形、富有动态的图案,展现香港是一个永不停步、充满活力的城市。”
在香港回归的活动中,韩秉华受邀设计了一个吉祥物――中华白海豚。韩秉华解释说,在香港西面水域内,常常可以见到中华白海豚三五成群,形影不离,表现了它们强烈的家族感。
岁月匆匆流逝,但这份荣誉却让他难以忘怀。
要让艺术生活化
韩秉华希望自己的创意能更加生活化。他说:“现实生活中,艺术设计与我们的生活如此密切,以至于难以将它们分离。可以这么说,小到一个杯子、一粒纽扣,大到家具、房屋、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人们在享用的同时,也有审美的精神需求。因而,设计师在运用抽象的表达方式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更好地融入生活。”
不仅如此,韩秉华还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 是文化个性的基础,是艺术家的立足点。因此,他的很多作品虽然都用现代手法来展现,但其中都蕴含着中国元素。
正是因为如此,在这急功近利、浮躁不定的年代,我们仍然能在韩秉华的作品里,看到一种宁静,看到云淡风轻,有一种伸手可以触摸的空灵感,让人油然升起对生命的尊重,对往昔的遐想。
满足的工作
作为艺术设计师,艺术设计不仅是一个创作过程,更是一个服务过程。很多艺术家觉得,这一点很难平衡。
韩秉华告诉记者:“现在我的工作是个人创意比较多,服务型的商业项目是有选择的,除非是客户很有热诚,或者是很有意义的项目。虽然设计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但我还是希望能在作品中找到自我。”
韩秉华自言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他更以“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为座右铭。他感慨:“创作是非常辛苦的。但苦与乐的差别,只在乎自己怎样看。”他就此作出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谓设计师在未构思到设计时,就好像临盆的母亲,虽然在孩子出生前相当痛苦,但在孩子出生后,却有无比的快乐。
琴瑟和谐的人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似乎是每个人追寻的理想家庭生活。因为艺术,韩秉华和苏敏仪成为夫妻;也因为艺术,韩秉华和苏敏仪成为最佳合作伙伴,并创办了形艺馆。里面既有韩秉华的立体作品,也有苏敏仪以水彩画融入设计艺术的饰品。他们珠联璧合,并肩携手。他们彼此是夫妻、是同事、是朋友,是舒婷《致橡树》完美爱情的现实演绎。
韩秉华幽默风趣,苏敏仪温柔婉约。在苏敏仪眼里,韩秉华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事业,他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前行。同为设计师,苏敏仪觉得先生的作品涵盖范围广泛,是一个难得的“全才”。而在韩秉华看来,自己能走到今天正是夫妻二人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结果。对妻子,他心中始终盛满感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2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