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峡时代的治江新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7月21日,在长江上游的建库以来最大洪峰汇入三峡水库后的第二天,长江水利委员会召开了雨情水情媒体通报会,对当前的汛情做出通报。
根据长江防总的最新预测分析,三峡水库22日、23日、24日8时入库流量分别为52000立方米/秒、42000立方米/秒、36000立方米/秒。长江中下游未来几日的防洪压力或将得到缓解。
会后,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科技大楼办公室,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魏山忠,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金兴平,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局长王俊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今年洪峰属“尖瘦”型
记者:与1998年相比,今年上游发生的这轮洪峰,形成的特征是什么?
魏山忠:从流量上看,20日入三峡库区的洪峰达到7万立方米/秒,比1998年夏的最大洪峰还要大1万多,这是长江上游多条支流的暴雨洪水同时遭遇形成的;但从水量和持续时间上来看,这次洪峰属于“尖瘦”型,即洪水历时不长,形成总水量不大。峰值过后,上游入库流量将以每天1万立方米/秒的速度衰减。
与1998年相比,由于有三峡水库的拦蓄,目前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局面处在可控状态,三峡出库流量控制在4万立方米/秒左右,确保在荆江段的安全泄量(沙市站的安全泄量为5万立方米/秒)之内。
尽管有三峡大坝拦蓄,防汛工作也不能掉以轻心,前期中下游地区雨量很大,使得部分江段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现在是7月份,通常防汛有“七下八上”之说,即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防汛最关键的时期,不排除后面还有更大的洪水,因此各地政府要继续做好防汛工作。
记者:今年,三峡工程发挥了建成以来的首次重大防洪功效。放在整个长江流域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和泄水决策,与全流域防汛工作是怎样协调的?
魏山忠:长江的总体防洪方略,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来了大洪水,首先充分利用河道渲泄洪水,尽早把水泄到海里是最安全的。但河道的泄水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有三峡大坝这种蓄洪水库拦蓄洪水、削峰错峰。这其中,蓄和泄的关系与时机把握非常重要,需要综合上下游的水情和防洪形势做出决策,在保证泄水对中下游江段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协调蓄水。
目前确定的三峡4万立方米/秒的出库流量,正是在长江总体防洪方略下研究决策的,即在保证荆江等江段水位不超警戒水位的情况下,在不加重地区防洪负担的前提下,设定的一个安全的限量下泄流量。
这次洪峰对川渝地区造成严重灾害,这并非三峡工程的能力所及。三峡工程不是万能的,它帮不到上游。
记者:1998年,上游“川水入荆”和下游“南水壅高”同时汇集,从而造成中下游干支流防汛的全面告急。今年的情况会否与此相似?
王俊:这要从流域性洪水的三个性状来分析判断。首先从“普遍性”来看,今年和1998年的情况差不多,大小江河、两湖水系均出现强降雨,今年长江上游出现较大洪峰,中下游各支流的水位也先后超过警戒线;但从“遭遇性”来看,今年没有出现1998年那样的上下游汛情同时夹击、反复遭遇的情况,目前中下游江段的水位虽在警戒线上下,但尚不及1998年那样严重;第三,从“长期性”来看,1998年上游连续8次洪峰流量超过5万立方米/秒,超警汛情持续长达50多天,但今年尚未出现这个情况。
长江防洪12年大考
记者:12年来,我们的防洪决策机制有何改善之处?
魏山忠:现在,国家在长江流域层面和各个省级层面都建立了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而在最初的时候,“长江防总”的辖域仅包括湖北和湖南两个省份。同时,在防洪机构的职能划分和协调机制上,这12年来一直在逐步完善。比如,三峡工程竣工后,长江委和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也建立了密切而严格的决策协调机制:当三峡水库来水流量不超过25000立方米/秒时,原则上由三峡集团公司负责调度;超过这个流量,但枝城流量小于56700立方米/秒,由长江防总调度。当枝城流量超过56700立方米/秒,或需对城陵矶河段进行补偿调度时,就要国家防总来调度了。今年到现在,长江防总已对三峡集团公司发布了14道调度令,因此,从洪水预警到信息共享,从决策分析到调度执行,我们已建立起一套准军事化的管理机制。
记者:自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堤防加固的投入,现在长江干堤的修固工作已经臻于完善,支流沿线的情况如何?
魏山忠:这些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做堤防安全工作。但也要看到,长江堤防总长3万公里,目前360。公里的长江干堤得到加固,还有大量的中小河流堤防和水库尚待治理。因此,长江流域的治理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治理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对后三峡时代的治江新题
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江段枯水现象比较突出,今年早前又有大旱发生,这种“先旱后涝”会对防汛工作有什么影响?
金兴平:从技术角度来说,“先旱后涝”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去年下半年的枯水现象是相对而言的,三峡水库正常调蓄之后,长江中下游最枯月份的流量、水位都是增加的。因为九月、十月要蓄水,所以那时候下泄的水量会少一些。但之后直到次年汛前,特别是2月份的最枯时段里,三峡水库就开始往下游补水。
目前,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在组织研究,如何在三峡工程蓄水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水库调度上,我们也积极采取优化方案,尽量把蓄水期拉长,并在保障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在汛期末让水库提前多蓄积一些水量。
记者:近两年中下游沿江崩岸事件逐年增多,对防洪造成威胁。我们了解到,这与三峡大坝拦蓄后形成的“清水下泄”冲刷堤岸有关,为后三峡时代的治水出了新题。如何防备与解决这个问题?
魏山忠:长江堤段崩岸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这些年崩岸的增多,部分是来自三峡水库的影响,因为水库拦截了一部分泥沙,使“清水”冲刷中下游两岸的岸滩,“守堤先守滩”,堤外滩涂被冲刷,一方面造成堤岸直接受冲,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河势发生变化,危及堤防安全。但三峡工程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些年随着上游各支流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上游下来的泥沙含量本身就在减少。
清水下泄对中下游河段崩岸确实有影响,这需要引起国家重视。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建立一个长江崩岸预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呼吁国家加大投入,及时对险工险段进行加固和除险。
记者:面对气候变暖过程中极端天气的增加,我们未来的流域性治水正面临一个怎样的局势?需如何应对?
魏山忠:极端天气近年来确实在增多,比如2008年11月,三峡入库流量超过3万立方米/秒,在历史上,这是近700年一遇。今年局部地区的强降雨及其造成的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也是历史罕见。我们正在面临一个越来越多变的自然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3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