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剧”成因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和被民众的广泛应用,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公众对于事实真相的判断、认知以及观点的表达会忽视社会事实本身的状况,更多地受到自身情感、立场、观点等因素影响,从而倾向于进行情绪化表达,这对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形成挑战,也标志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近年来,“后真相”也成为不良媒介现象的真实写照,加之传统的信息生产模式被颠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受到挑战,主流媒体的舆论话语阵地也受到自媒体的挑战。从而使得“新闻反转剧”不断出现,新技术赋权也使得广大网友能够更方便、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后真相时代的来临让事实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本文将结合“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这一典型的新闻反转事例,对“舆情反转”这一传播现象进行剖析以及批判性思考,分析其成因并给出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后真相;舆情反转;新技术赋权;重庆万州公交坠江
  从2016年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后,“后真相”开始进入政治学研究视野,也被收录成为年度英文词汇。《牛津词典》解释其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后真相成为舆论传播新现象。各类新闻反转剧接二连三地出现,“罗尔事件”“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等一系列舆情热点事件在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出现一次或者多次反转,引发“众声喧哗”。此前,有一些学者已经对一些舆情反转热点事件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本文结合前辈得出的结论,对后真相时代下,“舆情反转”发展及新状况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现状
  舆情反转是当下的一种反常的新闻现象,即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事实、情感、价值等层面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反向变化的现象。2018年10月28日10时许,重庆一辆22路公交车坠江,该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首先报道的是女轿车司机逆行,而后反转为公交车越线,最后再次反转为公交车司机与乘客发生冲突误动方向盘。整个事件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在2011年之后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受众接收信息的来源,我们依靠其认知周围的意见环境。因此,社会化媒体也成为舆情爆发的策源地和首要信息源。互联网媒体时代,舆论传播和形成机制被重新构建。
  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观点是“离场介入式”的,公众并没有在现场看见事实的真相,却以自己主观情感表达看法,所以此时的观点、意见和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受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见支配的,并不是客观中立的。
  作为常见的传播现象,谣言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途径。网络谣言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两次反转中表现出十分突出的特征,并且对事件的进展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次事件伊始,一些自媒体人和网络大V就炮制出了“女司机逆行”和“公交车司机深夜在歌厅唱歌导致疲劳驾驶”等谣言在网络空间中散播开来,为了赚取受众关注,以“贴标签”和“污名化”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加之一些“吃瓜群众”不断地进行转发、评论,致使舆情持续发酵。
  二、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现象的成因
  (一)新闻传播生态的变革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媒体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越来越困难。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发展,让网络媒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有了话语权。由此可见,网络媒体的缺乏并不是观点与观点的缺乏,而是事实的缺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去中心化”特征尤为突出。面对重大舆情事件和热点新闻,一些吃瓜群众和相关人士带头发声。因此,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在竞相评论和转发,这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事件。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生产方式也对传统媒体信息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我们很难分清真假。谣言往往披着真理的外衣,虚假信息泛滥。受众更愿意把自己的兴趣和情感放在真相之前。
  (二)盲目追求流量资源
  社交媒体时代下,“流量”便是黄金,内容已不再是媒介稀缺的资源,相反,目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自媒体,尤其是一些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络大V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便枉顾事实真相,编排虚假的新闻,发表错误的观点,诱导网民的感情,引导错误的社会舆论,对社会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自媒体平台和网络大V的影响力巨大,他们也成为网民获知新闻的重要窗口。一些自媒体平台对“流量资源”盲目追求,这也成为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反转剧出现的重要原因。
  (三)公民新闻的异军突起
  新媒体时代,舆情发酵出现了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生产格局,当下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征明显,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UGC,即用户生产内容,成为主要的信息生产方式。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新闻专业媒体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去了解当下社会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大众借助手中的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发布新消息,充分发挥网络的多媒体传播优势,使得网络平台的使用者能够迅速获知、了解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
  现在是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诚然,这扰乱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格局,使得真假信息难辨,个人便基于主观好恶去斟酌和评论新闻,除此之外,谣言和虚假消息的病毒式传播也使得所谓的“真相”面目全非,真相变得越来越“可遇而不可求”,于是,“輿情反转”事件便随之而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就是此类事件的典型案例。
  三、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主流媒体应积极担当社会责任
  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实时性等特点则倒逼传统主流媒体迅速会实施调查、迅速发声,及时澄清谬误。
  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在网络上大部分媒体和自媒体大V满怀愤怒地指责女司机和公交车司机时,“@平安万州”发布通报,指出事故原因系“公交客车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坠江”。官方通过自媒体发布消息,使得“轿车女司机”逃过网络暴力的“围堵”,避免了网络暴力悲剧的出现,由此可见,官媒即时准确发声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弱化了传统媒体的把关环节,传统媒体在信息的筛选、发布存在多重把关环节。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因此,在这种众声喧哗的情况下,专业媒体更应该加强自身把关环节,严格审查并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不实言论进入信息传播渠道。
  后真相时代下,专业媒体作为舆论机构,应该发挥其传播真相、引导正确舆论的社会功能。这也是增强其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二)新闻媒体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反转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闻的失实,加之公众受已有的感知定势和思维习惯影响。当事情真相大白时,便有了舆情的反转。故而,新闻媒体发布消息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依靠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去发布信息,而应该在所发生事实的基础上去报道并还原事实真相。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真正做好新闻调查和采写工作,积极正确地报道事实真相,用客观中立的描述性语言来报道新闻事件,必须将事件发生的本来面貌展示给广大公众,如此,才能回归专业媒体人真正的社会角色,务实做好社会“瞭望者”。
  诚然,自媒体受到公众的青睐,但是,有的自媒体大V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吸引更多的受众,盲目追求所谓的流量和点击率,以吸引商家投放广告并实现自身的生存发。但是,长期以往,便会导致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庸俗化,甚至滋生虚假新闻和谣言,不利于营造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也不利于提高公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同时也侵犯了他们的知情权。
  所以,自媒体平台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感,把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自身安身立命的重要行业规范和职业守则,坚持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三)网民应自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网民,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地去关注、挖掘隐藏在表层事件背后的事实真相。当一件新闻事件被报道出来时,不要急于发声,要学会“让子弹飞一会”要适时等待事件的后续报道,更要谨慎地评论新闻事实,切勿盲目发表主观意见,尤其是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话语,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在表达观点、态度和意见时也要保持客观理性,不能感情用事。要注意话语的分寸和尺度,就事论事,不能怀挟偏见,勿作偏执之语。
  四、结论
  自新闻事业起步之初,虚假新闻和谣言就已经存在。而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信息生产与舆论传播环境发生巨大变革,使得流言和谣言的传播愈发猖獗,“真相”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当前的算法推荐技术也使得受众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与自身心理和价值观相接近的信息,并在社交互动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伴随着数字网络媒体的发展,传统信息生产模式受到新媒体传播方式冲击,受众群体发生极大改变,从而导致了网络舆情生态格局更加复杂并难以把握。传统大众传播时代舆论形成过程中,往往符合新闻信息生产流通规律,即事件发生随后专业媒体介入,引发公众讨论,形成社会议题。而在当下,由于社会化媒体的介入,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被改变,新闻作为“速食消费品”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更高。而且,网络技术的赋权使得普通公众也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然而“舆情反转”事件的背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怀疑,同时广大受众对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要有效遏制該现象的发生则需要传统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传统媒体要坚守主流舆论阵地,新闻媒体从业者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普通公众要理性发声,从而防止像“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这样的新闻反转再度上演。
  参考文献:
  [1] 曾胜泉.网络舆情应对技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3
  [2] 彭剑.社会化媒体舆论传播与引导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12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