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园网贷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园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孕育的新产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变革趋势,满足了大学生求学、创业和生活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但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及时有效地规避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
  关键词:校园网贷;风险;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08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及消费分期业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分期消费的需求和规模也逐渐扩大,校园借贷慢慢成为部分大学生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因陷入校园贷而引发的系列安全事故、恶性事件也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教育部、银监会、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校园网贷整治工作。不良校园网贷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稳定的一颗“毒瘤”,对不良校园网贷进行风险防范和教育整治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校园网贷兴起的主要成因
  不良校园网贷既是“互联网+金融”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1.畸形理念作祟。大学生自身畸形的消费理念为校园网贷的盛行“创造了条件”。第一,享乐消费理念。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下,错把自我享乐作为人生追求,为满足一时享乐而借助网贷。第二,超前消费理念。部分大学生追求所谓的潮流时尚,热衷于购买高档化妆品、电子产品等远超他们实际消费水平的产品。第三,攀比消费理念。虚荣心作怪,为炫耀家境而互相攀比,甚至某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参与其中。第四,从众消费理念。网贷消费的宣传说辞往往充满鼓动和诱惑,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使网贷消费方式在大学生校园中渐渐形成一股潮流,冲击着学子们的学习和生活[1]。部分大学生盲目从众而选择网贷进行消费。
  2.网贷优势诱导。网贷平台能够吸引大学生眼球,有其“独特优势”。第一,申请的便捷性。与银行贷款复杂烦琐的手续不同,校园网贷只需学生提供身份证和家庭信息便可成功借贷,申请程序简单,审核时间简短,隔天就可放贷,金额可大可小。第二,宣传的鼓动性。抓住大学生消费欲望强烈而社会经验不足、风险防控能力缺乏的特点,以“助你圆梦,传递校园正能量”、“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等为宣传口号,以“低门槛、零利息、免担保”等为诱导条件,让大学生一步步走入预设的泥潭陷阱。
  3.消费场域变化。伴随电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的消费场域由线下实体店转向线上网购平台。根据艾瑞咨询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6.1万亿元,其中大学生网购交易规模占大多数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校园网贷与大学生日渐普及的网络消费息息相关,网络贷款往往与互联网购物同时出现,在网络电商平台上直接购买商品后分期付款偿还的形式比起以往的刷信用卡消费更加方便易行[2]。因此,网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也成为校园网贷兴起的因素之一。
  4.教育引导缺位。校园网贷的兴起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与高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的缺位有关。第一,高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理财意识的培育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培养。第二,部分学生家长错把充足的生活费用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当作是对孩子的爱,缺乏对孩子的真正关心关爱,只是每月固定给予高额的生活费,反而养成了大学生花光用光、透支消费的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5.行业监管薄弱。校园网贷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产物,受到的行业监管尚且薄弱。第一,国家关于校园网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没有明确有效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一定程度上属于法律的真空地带。第二,对网贷行业的监管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职责不清晰,网贷平台准入机制、贷款审批程序、行业管理制度等不规范,特别是教育部、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以前,对校园网贷如何规范管理缺乏认识。因此,校园网贷在缺乏行业监管和自律制度的背景下“大行其道”。
  二、校园网贷对大学生产生的现实危害
  校园借贷在高校的兴起,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影响力,也反映出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嬗变,但其背后也隐藏着风险,对借贷学生造成了重要危害。
  1.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校园网贷乱象愈演愈烈,对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极大侵犯。第一,校园借贷的审核程序不严,申请手续简便,一般只需提供借贷学生的身份证、学生证信息就可轻易实现借贷,这也使得学生的个人信息被网贷企业所掌握,在缺乏行业监管和道德自律的情况下,学生的个人信息极易被贩卖给金融诈骗、电信诈骗团伙实施诈骗,对学生造成严重困扰。第二,借贷平台具有诱惑性、欺骗性特点,大都以“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等虛假宣传来吸引学生借贷,但实际上却要收取高额的手续费和服务费,而一旦未能如期还款,便会利滚利,使学生承担沉重的违约成本。第三,因陷入网贷造成还贷的不良记录,导致个人征信危机,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2.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互联网世界的虚拟性、信息化传播的便捷性,以及青年学生较强的接受能力,为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在高校的交融交锋提供了土壤,夹杂着金钱至上、疯狂浮躁、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也乘势充斥校园,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则深受其害。在不良网贷平台的蓄意鼓动下,有的学生怀着创业暴富的幻想,急于融资赚钱,通过校园网贷融资炒股;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虚荣、追求自我享受而超前消费;有的学生跟随大流盲目消费,这都滋长了学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劳而获等错误价值观念。
  3.威胁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与网贷公司标榜的“助你圆梦,传递校园正能量”截然相反,校园网贷对学生而言是“噩梦”,一旦陷入不良校园网贷,学生的生命健康将受到直接威胁。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跳楼自杀。2017年4月,厦门某高校一名大二女生因深陷“校园贷”在宾馆自杀。借贷平台通过虚假宣传和诱导成功放贷后,往往会以骚扰、暴力、恐吓、非法拘禁等手段进行逼债,给学生增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荷,学生背负巨额债务走投无路,在不断施压下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三、校园网贷风险的应对策略
  校园网贷的现实危害令人担忧,从学生个体、高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综合施策,寻求有效的校园网贷的风险应对策略已成当务之急。
  1.深化思想认识,杜绝网贷念头。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应对校园网贷,需要其深化思想认识,杜绝网贷念头。第一,增进对校园网贷的理性认识。校园网贷实质上是披着“零利率、无担保、无抵押、放贷快”的外衣,以宣传的虚假性和蛊惑性吸引大学生上钩,而后“利滚利”,使大学生债台高筑无力偿还,最后对大学生进行骚扰、胁迫甚至绑架,对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大学生应深入认识到校园网贷的现实危害,自觉远离校园网贷。第二,自觉杜绝错误的消费理念,从源头上断绝网贷念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理应自觉杜绝享乐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从众消费等畸形消费心理,树立科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自立自强、量力而行、适度消费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规划好自己的消费需求,抑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从思想源头上断绝通过校园网贷满足不合理消费欲望的念头。
  2.增强问题意识,强化教育引导。面对校园网贷的挑战和冲击,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为其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生活环境。第一,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倡导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杜绝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等畸形消费理念和行为,切实树立起科学理性的消费理念。第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学生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理念,抵制奢侈浪费、虚荣攀比的生活方式。第三,通过开设金融学等相关课程、举办金融安全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行金融知识竞赛等途径,普及金融安全知识,掌握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动态,增进大学生对金融行业的了解,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3.完善制度法规,提升监管实效。校园网贷能够在高校“野蛮生长”,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制度法规约束。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建章立制,加强对网贷行业的监管。第一,着眼规范网贷行业发展,加强立法,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为控制校园网贷风险,必须对网贷公司的准入进行规制,在这个问题上,法律应当要求网贷公司取得特许经营资质[3]。第二,着眼杜绝失信行为,强化诚信意识,建立健全征信制度。网贷行业乱象丛生,网贷平台、大学生失信违约现象屡见不鲜,背后是我国征信制度欠缺完善。依托全国大数据和共享平台,建立覆盖旅游休闲、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各行业的征信制度很有必要。第三,政府应明确校园网贷行业监管的责任主体,明晰对校园网贷的监管方向,经常性开展对网贷平台的全面排查,及时约谈、关停不符合资质、有欺诈诱骗行为的网贷平台。
  4.创设环境条件,推进社会治理。校园网贷的风险防控需要全社会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进社会协同治理。第一,网贷行业自身应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开透明的行业氛围。众多网贷平台之间应该建立行业协会,出台行业间的标准,进行良性竞争与合作[4]。自觉加强网贷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品质,增强其责任意识,以此推动网贷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第二,家长应主动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及时制止子女的不合理消费行为,注重引导子女培育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三,社会媒体应宣传校园网贷的恶性本质及其严重危害,增进全社会对校园网贷的深刻认识,营造全社会抵制不良校园网贷的浓厚氛围。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拒绝奢靡的传统美德,科学引导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苏婵娟.校园网贷背景下大学生畸形消费心理剖析及教育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17(7).
  [2]逄索,程毅.大学生网贷成因分析及其风险规避路径——基于上海市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2).
  [3]梁鵬.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报,2016,35(5).
  [4]廖愉平,邵磊.校园网贷的风险及应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23-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76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