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丽霞

   摘 要: 为了了解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就业意向,我们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统计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就业心理; 就业意向;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02-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目前,大众化进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也由原来的统包分配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伴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就业市场处于竞争劣势的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意向,为了在下年度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协调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关系,我们对准毕业生――2011届工科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就业心理及就业意向方面的问卷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次调查共针对宝鸡文理学院12个工科专业(其中有8个本科专业,4个高职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39份,有效率达94.2%。
   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三个方面:就业心理、就业期望、就业观念及意向,共31道选择题,其中多选题9道(因此统计数据含有重叠交叉部分),较全面地分析了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2011届工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结果分析
   1. 就业心理
   1.1 关于专业前景和就业形势
   20.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59.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有前途,约有8.8%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无前途,感觉自己所学专业很无前途的学生只有3.5%,这说明绝大多数工科学生还是看好自己的专业前景的。目前国内工科大类毕业生专业前景较好,即便是竞争力稍弱的地方院校工科毕业生也不例外。
   虽然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比较乐观,但是相当一部分准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担忧。有79.4的学生觉得现在形势严峻、就业难。认为目前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大学生只有3.5%。另有13.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准毕业生对就业不关心、不了解,统计数据表明有7.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无所谓,以及3.8%的学生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
   1.2 关于就业能力
   当被问及就业能力时,有84.7%的大学生认为在就业中,个人能力的决定作用最大,这说明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乐观积极的。其中,有0.6%的学生认为专业在就业中的影响也很大,有0.9%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就业中会有影响,另有0.3%的学生认为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就业。
   有55.2%的被调查学生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满意,有49.6%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一般,有28.9%认为自己专业技能较差,另有1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很差。实习经历和考试证书/技能认证也是很多被调查学生所看好的竞争实力,比例分别达到25.1%和14.5%。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是自己就业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
   以上调查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就业环境的影响,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成为一种“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通过高考调剂才来到学校学习,入学时不能进入自己第一志愿学校学习,面临就业时又因为自己学校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弱于重点院校,从而怀疑自身实力。正是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使学生与一些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对策是: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本校就业工作实力和水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越清晰,学生就越容易对自己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并加强对自己有针对性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同时对母校的认同感也会增强。
   2. 就业期望
   2.1 关于期望薪金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自己试用期后的期望月薪调查结果是:800-1000元的占4.4%,1001-1500元的占6.8%,1501-2000元的占18.0%,2001-2500元的占20.4%,2501-3000元的占25.4%,3001-4000元的占13.9%,4001-5000元的占2.1%,5000元以上的占9.1%。总体看来,学生试用期后期望月薪偏高,大多集中在1501-4000元之间,除期望月薪5000元以上学生人数多于4001-5000元学生人数以外,基本呈正态分布。但本院2010届工科毕业生实际签约薪酬标准大多集中在1000-1500元,可见被调查的大学生期望薪金普遍偏高。
   关于自身期望薪酬标准的考虑依据的调查结果为:36.9%的学生依据人才市场的行情,62.6%依据对自身价值的评定,39.3%的学生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力,7.8%的学生参照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12.2%的学生因为其他原因。
   综上,大学生在进入就业求职阶段前对自身定位不准,又不能适度考虑一些客观因素。对此,我们应当及时采取如邀请2010届求职典型与2011届学生进行交流等措施对他们进行教育,适当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薪金值。
   2.2 大学生对毕业后工作定位所关注的问题
   30.8%的学生关注行业的发展前途,35.8%的学生侧重于所从事的行业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28.8%的学生会因为某个行业创业机会大而会选择某个行业,26.7%的学生注重这个行业是否稳定,25.5%的学生注重行业的收入高低,还有17.5%的学生关注其他一些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大学生还是比较理智的,首先会考虑行业发展前途、创业机会、与专业对口等长期因素,其次才会考虑收入高低等短期因素。
   3. 就业观念及意向
   3.1 关于就业区域的选择
   19.8%的学生选择在北京就业,20.7%的学生选择在上海就业,28.9%的学生选择在广州、深圳工作,34.1%的学生选择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40.9%的学生选择在中部大、中城市工作,37.2%的学生选择在西部大、中城市工作,9.5%的学生选择其他地区作为未来工作地点。在求职较为困难时,有33.6%的学生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56%的同学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愿意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10.3%的同学坚决不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工作。
   学生对就业区域做出上述选择的原因调查结果为:20.6%的因为生活条件好,73.2%的因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31.5%的因为良好的人才政策,22.0%的因为看重创业环境,30.9%的为了回报家乡,14.6%的因为其他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多的大型企业,发展机会多,人才政策也好,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面对这种形势,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小城镇就业,并利用一切机会倡议国家对基层就业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努力消除结构性就业的影响。大学生也应辩证的看待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国家目前发展西部的一些政策,从基层做起,在乡镇企业中脱颖而出。

   3.2 关于先就业后择业
   绝大多数大学生赞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仅有13.6%的同学不赞同这个观点。在调查中发现有63.2%的学生有“就业困难时,先签一份工作保底,有更好的工作机遇时再违约”的想法,另外有41.3%的学生认为“违约行为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事情,学校不应该用诸多程序进行限制”,32.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25.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对违约行为进行严格限制”。这必然导致一个在往届毕业生中已经很严重的问题诚信缺失现象的加剧。毕业生为了自身利益而违约,导致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被打乱,增加了招聘成本。同时,用人单位会因为某个学校一些毕业生毕业前违约以及毕业后跳槽等行为而对这个学校的信誉度产生怀疑,以后拒绝聘用该校毕业生,造成一些就业基地的流失。
   3.3 关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
   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15.0%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57.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有一定的作用”,21.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太大的作用”,5.9%的大学生觉得“说不清楚”。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大多数同学对我们的就业指导持肯定态度,但是效果还有待加强,应该结合就业需求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另外,对于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最希望获取的信息调查结果为:希望学得应聘技巧的占53.7%,希望获取用人单位信息的占51.1%,希望得到求职心理辅导的占30.3%,希望得到职业规划辅导的占25.3%,希望了解专业出路的占32.9%,还有5.7%的同学希望获取其他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办模拟招聘、请专家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及求职心理辅导,并可以采用多种媒介方式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每年请一些本系专业教师及领域成功人士为大学生介绍本专业前景及最新发展,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出路。
   未来的就业市场使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毕业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培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创业”、“先就业后择业”等良性就业心理,消除毕业生中“依赖脆弱”、“攀比妒忌”、“从众实惠”等恶性就业心理。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时能准确定位,避免单纯追求就业区域或者高薪金,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就业,以获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 韩秉文,董颖.服装纺织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大学生就业,2008(6):59-60.
   [2] 李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J].山西科技,2009(3):58-59.
   [3] 白阳.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相关对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