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改革呼唤情感化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 力
英语课程改革呼唤情感化教育。在课程改革的早期,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曾动情地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教育作为一门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的科学,体现较强的生命性与未来性。而“从教育的心理学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是学习的情感控制。”[1]
一、 我国新课程中情感化教学目标的确立
1.具体的情感态度课程目标
英语新课程中情感化教学的具体目标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2. 情感化教育是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专科生时代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世界观初步形成,并逐渐形成相关的情感体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情感的世界”,情感是青少年早期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它不仅启动学生认知的发生,而且由内部监控学生的行为,是青少年精神生命的源泉。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在专科生中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测试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最为缺乏的‘稀有品’。”
3. 情感化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
夸美纽斯认为身心的和谐,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但在实践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传统教育主要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在心理上未老先衰,或者缺失了最起码的人文修养。杜威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侧重情绪情感、性格、意志、美的趣味、德行方面的内容,教育通过发展学生的上述品质,陶冶其真、善、美等方面的情感和情操,提升其道德实践水平,协助建立完全的主体概念,使学生成为劳作的、文化和道德主体。[2]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后,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 开展情感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情感化教育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向它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某种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主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3]兴趣是学生个性化最直接的外显,它充分展示着学生的活力发展方向。这种个性化的外显在学生的早期已经得到了形成和内化。赫尔巴特也说:“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4]可见,兴趣在学生的个性化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一个人只有在这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驱使中,天长日久形成自己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特征,其社会化的价值观念才能时时体现,影响到他一生的各个方面。
2.情感化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的培养
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自觉的学习态度。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5]因此,自主教育是弘扬、培养受教育者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俱全的教育。自主教育的实现是靠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的自主实践的统一、整合、升华,使教育对象的个性得到激发和弘扬,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依靠自身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皮亚杰认为,学生智力发展根本动力存在与学生身心中,他在强调学生智力发展具有内在的自主性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个体智力结构所固有的一种性质。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具有内在性的,结构必须通过主体的不断练习,才能获得加强、巩固和发展。[6]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尽量保护学生的自主意识,或者去唤醒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
3. 情感化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
孔子认为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能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大至刚”的精神境界。这些都是一个在生命过程中应经过的历程,否则不能明辨是非。中国人不象西方人以彼岸世界中的神来维系内心世界的平衡,或以契约形式与上帝约定灵魂的归属,在想象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们要修身养性,以丰厚的儒家文化做底蕴,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自我,以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只有人文精神的不断提高和升华,学生才能更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积极面对生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挫折。
4. 情感化教育要确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要确立学生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只有这样的心态,教师在介入班级体的初期,才能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在最短的时间内多方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一开始做到心中有数,在脑子里才能有每个学生清晰的面孔,灿烂的笑容。尊重每个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欲望。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学生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学生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学生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7]只有掌握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运用情感化教育理论教育学生,和学生产生相互信任的情感,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体验的过程。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师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过程内含生动的情感成分,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从内心的情感积累和独特感受出发去揭示和拓展生命的意蕴,学生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滋润着情感、陶冶情感,通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感受生命的涌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也充盈着灵感与感性的整体的人,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创造活动中,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格、情感因素”,教师正是基于此,才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的教育只有注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青年学生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在其成长的历程中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页。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80页。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22页。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48页。
[5]张天宝,《主体性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9页。
[6]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2页。
[7]卢梭,《爱弥尔》,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第91 页。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