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柴达木盐化企业发展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 华

  一.问题的提出
  
  盐湖资源是柴达木地区富集的主要矿产资源之一。据统计,柴达木盆地分布着33个有价值的盐湖,天然无机盐类储量达3832亿吨。其中石盐、镁盐、锂盐和锶矿的保有储量在全国均占首位,钾的储量占我国已探明钾总储量的96%以上,其潜在价值达16.4万亿元。依托盐湖资源开发,柴达木盆地孕育了一批富有活力的盐湖化工企业,目前,海西州有各类盐化企业4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5户(年销售收入达500万以上)。主要生产钾肥、原盐、纯碱、硼酸等产品,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海西州实现工业增加值90亿元,其中盐化工业增加值17亿元,占全州GDP总量的12%,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柴达木盐化企业已经成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5年10月,柴达木被批准为全国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给发展中的盐化企业带来了历史机遇。(1)柴达木地区96%的资源是盐类矿产,盐湖资源是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最具潜力的优势资源,也是构成循环经济基础与支撑的大宗资源。(2)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许多企业在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技术方面也有重要突破,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3)根据2015年前后柴达木将建成一批符合经济循环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的目标,地方政府已制定并继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因为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史上继工业经济阶段之后作为后工业经济阶段延伸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柴达木地区尚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重任和发展模式转型的难题。目前,许多企业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工业化阶段,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经济利益、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象比较普遍。从盐化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柴达木地区最为丰富的盐湖资源现已全部配置到各企业,但除少数企业作了一些综合开发的成功尝试外,大部分企业还在依靠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维系运转和生存。资源开采上采富弃贫,采厚丢薄,大部分产品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除钾、钠外,其余大多数有效组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限于开发模式和提取技术,浪费十分惊人。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的问题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出路有赖于现有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循环利用。这就要求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微观基础的盐化企业,必须进一步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彻底摆脱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尽快建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理念是全球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新型发展道路的产物。主要内容由以下观念构成,即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针对本文所选研究对象,笔者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树立新的系统观,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考虑生产经营时,不再把自己置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国家批准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一个总面积达30.09平方公里的综合试验区,是集行政区域、资源、产业、企业等几种因素共生的经济体系,而不是某一个行政区域,某一个产业,某一种资源,某一个企业为核心的单纯独立的经济单元。在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方面,不仅要体现资源开发的纵向延伸,同时更要体现出试验区内区域之间、资源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横向协作,横向链接和组合式综合开发。任何经济实体在它不跟外界发生作用的封闭状态下,都会导致相对静止状态,甚至出现衰退。盐化企业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一个子系统,必须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定位,将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不断融入国家的宏观经济运动过程,进而步入国际宇观经济,以保障企业长期稳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即实现三重意义的良性循环。
  第一重是企业层的循环。一个企业投入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和废弃物的再利用的企业生产循环。
  第二重是社会经济层的循环。生产者通过资本和技术,把资源和劳动变成产品,由消费者进行消费,再由生产者进行分解后,又成为原料的产业生态系统循环。
  第三重是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这三大系统中构成的物质流、能量流、技术流、资本流和人才流的大循环。
  (二)树立新的经济观,实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同生共嬴。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生产。他要求不仅要考虑工程的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的承载能力。一个经济系统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程度如果超过了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系统的动平衡将被打破,从而使系统蜕变,以至崩溃。据考古证明:中国楼兰古国和美洲玛雅文化的消亡,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造成的。
  盐湖资源是柴达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盐湖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规律,就是生态系统的动平衡规律。即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为人类提供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柴达木的盐湖资源可谓十分丰富,自我恢复能力也较强,但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一拥而上,挑肥拣瘦,乱挖乱采,加之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在氯化钾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盐,当技术水平不足以对其再利用时,就会产生企业发展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负相关效应。因此,用“最适量资源――最适量生产――最适量产品――最适量消费――最适量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过程十分必要。
  (三)树立新的生产观,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还是废弃物处理,都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 , Reuse ,Recycle),实行清洁生产,形成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
  实施循环经济型盐湖资源的开发生产模式主要有:(1)在企业内部发展把各种技术性废弃物还原为再生性资源的产品,使前一个产品的废料变为后一个产品的原料,促进废物多极资源化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2)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努力做到最大限度保护资源,减少浪费。(3)在废料减量化方面要争取实现排放量的减速增长,直至“零排放”。在无害化方面,要形成稳定化和综合的废料处理能力。(4)加强源头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设备,逐步建设一批盐湖资源开发的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循环型企业。

  
  三、柴达木盐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迄今已运行一年多,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中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其经验值得总结,模式值得推广。
  从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来看,青海中信国安公司发明的物理脱钠技术,使钾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超过世界50%的回收率水平,实现了对盐湖所有存在提取价值原料的循环使用,包括钾、镁、锂、硼、硫、氯、氮等元素的综合利用。主要流程是:先利用盐湖卤水盐田晒出的钾混盐生产出钾镁肥,然后把盐田老卤浓缩后生产出硼酸,再经过硼酸工厂提硼后剩余的盐化液生产出终极产品碳酸锂,生产后的剩余物重新排回盐田,与卤水混合后再次循环利用。
  青海盐湖集团运用最新研究的兑卤结晶法成功提取了排放在卤水中的废钾,还利用提取钾、锂之后的卤水提取出水氯镁石,作为无水氯化镁的原料,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青海瀚海集团有限公司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也迈出了较大步伐,在钾肥生产中采用冷分解――浮选法和兑卤法生产氯化钾。其主要生产流程是:以光卤石为原料利用冷分解――浮选法生产得到氯化钾产品,再把生产氯化钾的过程中产生的尾液和老卤按一定比例进行兑卤,得到高品位的精制氯化钾,同时将兑卤车间的溢流液返回盐田,继续晒制光卤石矿,大大提高了氯化钾的回收率。在镁资源开发方面,该公司取得了一系列成效:(1)兑卤车间年老卤用量达200万吨,折合氯化镁60万吨;(2)以氯化钾和氨水为原料,年产2000吨普通型氢氧化镁,并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出低钾钠氢氧化镁,油品级氢氧化镁等高端产品;(3)成功开发了多元系镁型、钠型浴盐产品,并投资3000万元,在格尔木市建设浴盐水疗休闲广场项目,该项目所使用的浴盐产品都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大规模开发利用盐湖氯化镁资源奠定了基础。目前,采用华东理工大学无水氯化镁技术建设的1500吨无水氯化镁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3.5万吨碳酸锂项目和5万吨硼酸项目,青海中信联宇有限公司15万吨硫酸钾镁肥项目,青海地矿集团年产10万吨氯化钾等项目进展顺利。
  从盐湖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以盐湖资源开发为依托的产业链得以不断延伸,逐步形成了钾肥工业、钠盐工业、镁产品工业、锂盐化工、锶产品、硼产品工业及关联产业等一系列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盐湖化工产业链,其中钾肥工业已成为青海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及海西州第二大支柱产业。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已发展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大型钾肥生产企业,它启动的百万吨钾肥产品的综合利用项目,首次打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盐湖化工已与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产业横向链接起来,初步形成了具有柴达木特色的循环型模式。主要有:“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盐化工――盐浴(第三产业)等,积极推动了盐湖化工工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以上所列举的典型企业的做法,是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不仅充分体现了盐化企业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对推动盐化企业进一步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加快由传统线性生产向循环经济的封闭流程型生产的转化,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柴达木盐化企业构建循环经济模式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盐化企业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工程。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企业发展现状,盐湖资源的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多种经济要素的支撑,诸如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技和人才等等。但目前就地域环境来看,柴达木地处边远,交通相对不发达,运输线长,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资金、技术、人才的瓶颈制约十分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资金方面。资金是组合一切生产要素的先导。柴达木盐化企业的迅猛发展客观上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实际上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大多仍是以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为主的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尽管近年来金融机构审时度势,加大了对盐湖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但这种单一渠道融资格局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流动资金缺乏。尤其是中小企业无法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因此开辟多元融资渠道迫在眉睫。除一如既往地争取辖区内金融机构的支持外,需另辟蹊径:(1)深化企业改革。可通过股份制改造进行融资,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机构,通过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变废为宝来增加收益。还可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资。(2)加强合作,广聚财源。企业要树立开放开发意识,积极组织和参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活动,利用“青洽会”、“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等平台,寻找合作伙伴,拓展产品市场占有率,盘活流动资金。(3)积极争取项目基金。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的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基金扶植政策,企业应在争取、用好、用足这些政策上下功夫。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应抢抓机遇,积极争取有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基金和项目,如挖潜改造和企业科技三项费用等,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二)科技方面。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技术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更新。前面提到,盐化企业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有一定突破,但总体上核心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还非常滞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矿、尾气、废渣、废液、余热等,限于技术条件而暂时无法充分利用和有效治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积极同省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逐步建立健全研究开发机构,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企业每年的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3%),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高效运行机制。(2)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质量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为重点,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品牌经营意识,扎实推进品牌战略,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产品深度开发技术,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提高产品竞争力。(3)进一步强化企业标准化工作,在推行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绿色企业,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创建行业技术标准。
  (三)人才方面。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转需要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能在资源开发之初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出科学决策。柴达木开发过程中曾吸引过许多开拓者,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用人环境等原因,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今面对盐湖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的重任,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人才战略:(1)拓宽人才培训渠道。运用“边学边干”、委托代培、岗前培训、联合培养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以及外向型复合人才,不断提高研发人才占比和高学历员工占比,增强人力资源能力。(2)多渠道吸引人才。运用“筑巢引凤”、“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国内外智力资源,以达到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的目的。(3)管好、用好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技术资本化,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决策人予以奖励,鼓励科技人员通过转化科技成果改善个人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三管齐下,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
   《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年第5期。
  《青海省情》, 2006年第1期。
  网络资料:青海瀚海集团有限公司介绍来自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调查报告 (作者:孙发平,詹红岩)。
  (作者系青海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