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新辅助介入化疗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倪丽 孙强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新辅助介入化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6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Ib2期12例 IIa期4例)术前行动脉介入化疗,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观察治疗后3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3周较治疗前肿瘤直径平均缩小(1.78±1.34)cm,缩小百分比为(38.39±23.14)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临床有效率为81.25%,治疗结束后3周16例患者均成功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论:新辅助介入化疗能够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介入化疗;紫杉醇;顺铂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69-01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呈现年轻化,直接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欠佳,长期存活率不超过40%,近年来,本科通过术前新辅助介入化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共收治局部晚期宫颈癌16例,均有病理学证实,肿瘤直径≥4.0cm,临床分期为Ib2~IIa期(FIGO),均为初治病例。平均年龄44(32~61)岁,临床分期:Ib2 12例,IIa 4例,临床分型:外生型16例,内生型0例。病理类型:鳞癌14例,腺癌2例。B超显示子宫颈增大,输尿管无扩张。
1.2 方法:取右侧髂动脉穿刺后,将5F Cobra 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髂内动脉后,经DSA造影,了解子宫动脉及瘤供血管等情况,采用 BIP方案,首先将2/3量化疗药物灌注与子宫动脉及瘤供血管,然后将1/3量化疗药物连同栓塞剂混合在一起进行栓塞,3周后均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
1.3 疗效评估标准:化疗前和化疗后3周应用阴道镜和B超测量肿物变化情况。按WHO疗效评定标准〖1〗将其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SD)和恶化(PD):肿瘤完全消失为CR;肿瘤缩小达50%为PR;肿瘤缩小不足50%或增大<25%,无新的病灶出现为SD;肿瘤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灶为PD。临床有效为CR+PR,无效为SD+PD。组织学完全缓解是指手术后组织学证实无癌存在。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肿瘤直径分别为(4.65±0.95)和(2.87±1.17),平均缩小(1.78±1.34),缩小百分比(38.39±23.14)%。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与PR分别为0.0%(0/16)和81.25%(13/16),SD与PD18.75%(3/16)和(0/16)。临床有效率为81.25%。其中有12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一过性呕吐、腹泻等,骨髓抑制Ⅲ度者1例,Ⅱ度者8例,经对症处理及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恢复正常〖1〗。
2.2 手术情况:所有病例均与化疗后3周规范完成宫颈癌根治术手术,无大出血发生,无输尿管、膀胱及直肠损伤,均达到根治目的。14例患者随访至2010年2月均存活,1例术后37月时死于心梗,1例失去联系。
3 讨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过去多采用放疗,治疗后复发率高,进入90年代宫颈癌的动脉栓塞化疗越来越引起重视,文献报道动脉化疗药物浓度较静脉高5倍,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是外周血中4-20倍,能更好控制局部病灶。肿瘤供血血管及子宫动脉被栓塞后使肿瘤达到去血管化,使肿瘤缺血坏死,体积明显缩小,化疗药与栓塞剂混合栓塞,可缓慢释放,增加对肿瘤的杀灭作用。研究证实术前新辅助化疗不仅可以缩小局部肿瘤,利于根治性手术,减少围手术期风险,有助于减少不良预后因素,减少术后放疗,改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2,3〗。蔡丽萍等通过测定介入化疗前后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介入化疗能够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但关于新辅助介入化疗的方案、药物、给药途径及疗程各家报道各异,化疗疗程多不超过4个。
本研究采用动脉介入化疗,16例患者的近期临床有效率达81.25%,仅一例发生Ⅲ度骨髓抑制,并且全部规范完成根治术。术后病理阴道切缘均无肿瘤侵犯,说明该方案是有效且安全的。总之,动脉介入化疗能够明显缩小宫颈癌病灶,降低肿瘤分期,减少手术风险,使许多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获得新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铿,郎景和.妇科肿瘤临床决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43-346
[2] 姚嘉雯,王亚军,武艺.新辅助化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9):662-663
[3] 蔡丽萍,易为民,等.中晚期宫颈癌血管介入治疗61例应 用.肿瘤学杂志.2004,10(2):78-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