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接受同步放化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同步放化疗晚期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例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以此预测疗效最佳临界值, 按此分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组(96例)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低组(104例)。比较两组放化疗后1、3年的总体生存率及无病进展总生存率。结果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组1、3年无病进展总生存率分别为64.58%、32.29%, 均低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低组的86.54%、61.54%,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7%、75.00%, 低于中性粒細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低组的94.23%、79.81%,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同步放化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晚期宫颈癌;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020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 国内新发病数量约为13万, 每年宫颈癌死亡5.3万, 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已有证据[1]表明炎症同肿瘤存在相互作用, 炎症反应会改变肿瘤微环境。肿瘤所释放的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升高, 中性粒细胞提供肿瘤的微环境, 淋巴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等, 保证免疫功能正常, 淋巴细胞减少更利于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研究证明有淋巴细胞浸润比没有淋巴细胞浸润的肿瘤患者预后更好[2]。各种恶性肿瘤报道得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具有独立的预后预测价值,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对中晚期患者, 放化疗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 本文研究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同步放化疗晚期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200例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38~68岁, 平均年龄(54.3±10.6)岁。患者均经过临床主任医师妇科检查并经病理医师评估, 同步放化疗前1周内安排专业检验人员对患者的外周血进行采集, 测定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 计算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排除严重感染、治疗前后使用抗生素、其他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和自身免疫缺陷等。
  1. 2 方法 治疗前均行血常规检查, 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 根据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 统计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制定ROC曲线, 以敏感性和特异性之和最大值作为最佳临界值, 经计算最佳临界值为2.84, >2.84的96例视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组, <2.84的104例, 视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低组。
  1. 3 观察指标 随访比较两组放化疗后1 、3 年的总体生存率(从患者确认患有疾病开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和无病进展总生存率(患者经过治疗, 随机选择某个时间直到肿瘤复发或因各种原因出现死亡, 患者总的生存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运用ROC 曲线选取最佳临界值, 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组1、3年无病进展总生存率分别为64.58%、32.29%, 均低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低组的86.54%、61.54%,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7%、75.00%, 低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低组的94.23%、79.81%,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3 讨论
  放疗是中晚期宫颈癌重要的治疗方式, 近年随着新辅助化疗(放疗前诱导化疗)和同步放化疗的推广, 宫颈癌的生存率有所改善。对疗效不佳的患者, 增加放疗剂量的风险是并发症的增加, 但放疗剂量对局部控制率无明显提高。寻找早期诊断利于判断预后敏感指标对宫颈癌有指导意义。目前多数报道中[3]指出炎症同肿瘤有相互影响, 炎症相关因子可通过外源性途径和内源性途径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肿瘤驱动的外源性炎症可致DNA 损伤, 进而引起基因突变, 使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 增加肿瘤的风险。如炎症性肠病患结肠恶性肿瘤风险大大增加, 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癌的发生诱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因长期炎症刺激, 可致胃癌风险增加。持续性炎症刺激通过释放炎症介质使得正常细胞损伤。相关研究指出, 肿瘤患者体内模型中发现细胞因子信号阻断, 导致肿瘤生长抑制甚至退化, 同时肿瘤基因异常表达和代谢产物会维持炎症反应, 营造出肿瘤生长及浸润微环境。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 50%~70%, 有强大吞噬功能, 尤其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 其在机体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5]。大量研究对肿瘤微环境进行分析, 在肿瘤条件下, 趋化因子可引导中性粒细胞, 形成肿瘤微环境, 影响肿瘤的发展。其释放相关炎症介质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促进肿瘤内部血管新生, 加速肿瘤细胞增殖, 提高肿瘤细胞侵袭能力。一项临床研究结果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癌症患者的预后成负相关, 浸润中性粒细胞量越多, 患者的预后越差。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20%~40%, 参与机体的细胞及体液免疫等特异性免疫反应[6]。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后, 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 发挥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的减少提示宿主免疫机制异常, 对肿瘤的抵抗能力下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炎症免疫机制中存在一定的联系, 综合两种细胞变化,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能对炎症反应有更好的预测, 效果优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等单一指标。近年来大量研究不断的被直接或间接的验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在恶性肿瘤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能够反映机体肿瘤相关炎症反应同抗肿瘤免疫抑制水平存在动态平衡, 在恶性肿瘤如肝癌、结肠癌、卵巢癌、胃癌、宫颈癌等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值, 提示肿瘤预后不佳。
  本文中根据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制定 ROC 曲线, 得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最佳临界值为2.84, 然后依此进行分组,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组1、3年无病进展总生存率分别为64.58%、32.29%, 均低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低组的86.54%、61.54%,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7%、75.00%, 低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低组的94.23%、79.81%,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同已有报道结果基本相符, 说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预后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张吟真 , 郭翠英 , 苏静芳.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10):1502-1504.
  [2] 丁朝霞, 闫丽萍, 孙华芹, 等.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诊断及复发预测中的作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7(10):1124-1128.
  [3] 于丹军, 樊静, 胡月, 等.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血清中IL-10、TGF-β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6, 23(10):1185-1190.
  [4] 周文毓, 张建平. 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疗效及预后预测意义. 临床军医杂志, 2016(2):119-123.
  [5] 杨军文, 吴玲玲, 倪观太.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宫颈癌根治术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16):2662-2665.
  [6] 廖雪芬, 庞芹. 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4):433-435.
  [收稿日期:2018-08-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