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农业机械 提高农机生产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予
【摘要】 在农机化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越高,对各种生产工具替代作用表现得也就越明显,获取的效益也就越高。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是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农机化 生产效率 科学发展 措施对策
1.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措施
1.1合理使用农机具 拖拉机和机引农具是一组先进的生产工具,农田作业时,只有得到合理的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和获得“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良好效果。拖拉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在使用中必须注意充分利用发动机的功率。拖拉机的工作性能主要反映在拖拉机的牵引功率、牵引力和工作速度等主要指标方面。拖拉机牵引功率利用程度对生产率影响很大,一般拖拉机的功率利用在90%左右为宜。
1.2合理选择速度 合理运用拖拉机各档速度,对提高生产率是很重要的。当拖拉机负荷不足时,在确保作业质量和机具安全的情况下,应使用高速度作业。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3档作业时牵引力大约为2320公斤,速度为24~30公里/小时;而一台41片圆盘耙所需的牵引力为700~800公斤,如果牵引2台圆盘耙,再加上联结器阻力(约80公斤),则农机具阻力共计1480~1680公斤左右。这样拖拉机用3档带2台圆盘耙作业明显负荷不足。用4档作业功率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4档速度高于3档,生产效率也将随之提高,约19.5%。
1.3提高时间利用率 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都受时间的限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若想充分发挥作用,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工作量,除合理使用农机具和合理选择运行速度外,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时间利用率,要将空运转时间降到最短,尽一切努力提高纯作业时间。这就要求生产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农机具要检修彻底,技术状态完好;定机车、定农具、定作业地点、定人员;搞好土地规划,消除田间各种障碍物等,这些都是减少机车空行时间的有效方法。地块的长度对时间利用影响也很大。例如:垄长1000m时,转弯时间约占10%;当垄长200m时,转弯时间约占30%。此外,采用合适的作业方法,正确操作机组,不但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而且可减少机具空运行时间。
1.4充分利用农具的幅宽 由于驾驶员的经验和水平不同,在驾驶拖拉机作业时走的不直,很容易出现漏作和重作现象,就会导致机组工作实际幅宽小于或大于构造幅宽。因此,要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除个别作业(耙地、镇压)少重不漏外,应尽量使工作幅宽等于构造幅宽,以提高工效。
2.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措施及对策
2.1强化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从宣传教育人手,支持开发引进具有市场需求的农业机械产品,力争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2.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实施以来,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农机化发展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历史。农机部门要采取一切宣传手段和相关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和落实农机法律、法规的热潮,使之家喻户晓。地方农机管理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农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真正将农机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
2.3体现区域化优势 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为机械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是以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为基础的,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农民在一定区域内从事某种产业开发,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
2.4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我国已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有能力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过去,全国各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的总投人为24亿元,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占财政收入的1.3%。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亦将逐渐进入反哺农业阶段,政府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政府部门应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的政策,采取中央与地方结合的方针。
2.5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全面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能够全面推进大型农机具的发展速度,使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努力实现农机从低性能向高性能,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转变,从单纯发展大宗作物农机具向兼顾经济作物农机具转变。
根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切实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就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7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