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整体推进 合力加快新农村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共东辽县委 东辽县人民政府

  东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在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用机制和政策引导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辽特色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政策引领、以奖代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有效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实现了整体推进,呈现了均衡发展的态势。实践中,东辽县重点强化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督导,切实发挥组织的领导作用
  为全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乡、村层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制定下发了《东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形成了县、乡、村及帮扶部门四级组织网络和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组建新农村建设督导组,加强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检查指导,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推广典型经验,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考评,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指标,全面调动了全县各级组织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东辽县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东辽县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规划。一方面,在发展现状上规划,对全县所有的村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将全县234个行政村划为标准型、一般型和落后型三个层次,并从三个层次中按照一定比例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对不同类型的村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从而使每个层次都有试点村和推进村,每个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不搞一张图纸、一个模式、一个方案。另一方面,在产业特色上规划,根据东辽县低山丘陵区的地貌特点,将全县234个村进行细化分类,划分为产业支撑型、城镇工业型和生态农庄型等类别,力求实现“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目标。在农户较少、居住分散的地区推行分散村落式规划建设模式,重点突出村屯的层次美、错落感,体现农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在住户较多、居住密集的城郊和平坦开阔地区,推行农村社区式、城镇集中式等规划模式。同时,注意研究探索区域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坚持“公路沿线、集中连片,中心辐射、节点联接”的布局原则,科学合理确定试点村和推进村,重点向沿线和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村镇发展。突出打造了五个区域布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充分发挥了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均衡发展。
  3.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于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根据他们不同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进行分类指导。对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制定相对较高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扶持引导,努力使之达到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标准;对于具备加快发展基础的村,制定中等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农民通过产业培育、规模发展,实现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村容村貌的目标;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薄弱、农民收入较低的村,制定实事求是的目标和要求,以提高收入、改善环境等急迫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东辽县还确定了“壮大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完善一套农民增收机制、培育一种和谐文明风尚、打造一个优美环境、建设一支过硬队伍”的“五个一”新农村建设目标,打造特色,完善功能。东辽县还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把村屯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六改四普及”(改路、改房、改墙、改水、改厕、改环境,普及清洁能源、普及有线电视、普及太阳能、普及自来水)为抓手,优先解决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把乡村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内容来抓的同时,还连续三年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对城镇街道实施秩序整顿,对村屯垃圾实施定点清运,对裸露地表实施绿色覆盖,重点开展了绿化美化一条街、绿化美化一条路、绿化美化一个村屯、绿化美化一条河的“四个一”绿化杯等竞赛活动,美化绿化了农村环境,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促进了全县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
  4.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切实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东辽县不断强化政策的引领机制,用政策的引领作用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首先在政策制定上倾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根据全县新农村特色镇、示范村、提升屯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省、市对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目标要求,在前几年组织实施的“8+1”、“10+1”、“10+X”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又对全县以奖代补政策进行了完善,制定并实施了《东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35”工程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实施以奖代补,增加了特色镇和提升屯的奖补项目,以奖代补政策面向全县所有特色镇、示范村、提升屯,提高了奖补数额,扩大了奖补范围,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2010年,以奖代补建设项目达到20类15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2亿元,各类奖补资金总额超过1200万元,项目总投资是奖补资金的10倍;其次在资金投入上倾斜。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东辽县将一些涉农资金整合起来,打捆使用,尽量向新农村建设上倾斜。在公路桥涵、牧业小区、人畜饮水、沼气池、卫生厕所、安全粮仓、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将这些建设项目全部投向新农村特色镇和示范村,并引导各类资金向新农村投放,进行集约使用,集中投入,加快建设。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群众筹一点、集体经济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帮扶部门助一点和优惠政策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等办法,探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
  5.示范引导,强化宣传,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东辽县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如在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的确立上,实行自主申报,政府按梯次把关,进行动态管理,搞不搞、怎么搞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在建设资金的筹集上,积极倡导自已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鼓励自愿投资、投劳;在组织方式上,创新推广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制度,由村民自己推选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放手让农民自己拿“大主意”,自己定“大方向”,自己做“大手笔”,建立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了农民的事农民办,农民的钱农民管。在促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东辽县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强化宣传,增强主体意识。专门抽调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宣传组,驻村入户面对面地宣传,并向每个农户发放了《东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手册》。同时,采取制作电视专题栏目、播出《畅谈东辽新农村》电视专题片、创办《东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全面介绍新农村建设政策、法规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不断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增加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整合全县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农业局、牧业局、农机局、妇联等相关部门,以实施“新时期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广泛开展了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意识;三是强化引导,提高参与意识。通过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和典型现身讲解等方式,使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投资投劳热情高涨;四是强化责任,提高管理能力。本着教育引导农民自我决策、自我作主、自我发展的原则,强化了村规民约在新时期的针对性,增强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村规民约对村民日常行为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
  6.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切实发挥部门的帮扶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为更好地发挥全社会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中,东辽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帮扶机制。在省、市确定的帮扶方式基础上,又创新了帮扶形式,由前几年对村镇实施团队帮扶变为对示范村实施“三对一”进行帮扶,即每名县级领导带领一个县直部门、一户县级企业组成一个帮扶组织,由负责一个乡镇所有推进村变为负责一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帮扶,几年不变,从而使帮扶工作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了长效的帮扶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帮扶领导和帮扶部门的支持。力争从每个省级帮扶部门那里帮助争取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从每个市级帮扶部门那里帮助争取1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争取每个县级帮扶部门至少出资5万元以上,或帮助上一个5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几年来,各级帮扶领导和帮扶部门多次到东辽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为全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供了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扎实进行;三是整合部门资源。对新农村建设职责部门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重点工作,明确重点部门和配合部门,实行优势互补、合力推进;四是发挥企业潜能。把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和推进村结成共建对子,使新农村示范村的基地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五是倡导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发出倡议书3000多封,目前,全县已有30多人回乡创业,总投资近4000万元。
  总之,东辽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合力推进,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只是起步和探索阶段,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今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用社区化载体服务农民,打造文明和谐的农民新区,建设具有东辽特色的新农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7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