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成进步趋势,已经逐渐在企业的内控中占有一定地位,但越是提高的同时其不足之处就愈加凸显,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组织机构设计,内审的职能、目标、职责几方面介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展望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基本上对应现状的不足提出改良之处。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现状;发展趋势
  
  一、内部审计在我国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不高,难以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绝大对数并没有接受专业的教育,企业现有审计人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其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尚待提高。此外,没有跟进的后续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对于新的审计理论或审计技术了解不多,也同时影响审计质量。我国企业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单位不具有一定地位,这样就不会吸引良好的人才加入审计行列,整体素质难以跨越和提高,审计的科学的先进的程序和方法难以实现,最终使得审计失败。审计人员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企业进行管理审计。有些企业审计人员本来就不多,有的还到其他单位住勤,有的离职学习,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因此,在数量上就明显不足。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独立性不足
  内部审计缺少必要的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决策的准确性。所谓独立性指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企业内部审计这一操作的结果,是由审计的独立性引导的。如果审计人独立性不足,其发挥管理审计作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审计人员在参与企业管理活动,开展审计业务时,或多或少地受到管理者的暗示,或者审计人员迫于某种压力,不能充分揭示管理者的失误而带来的后果,这必将使审计的效果和评价大打折扣。在中国,内部审计在原则上是对董事会和企业负责人负责,表面上独立性很高,但事实上来自企业上司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干预不断,例如,由财务主管兼任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所谓的监督体系形同虚设。又因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与企业密切相关,这导致在涉及到企业与人员,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与国家的利益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本无法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和他们的所审计的项目保持足够的独立,做到公正无偏,内部审计才有存在的意义,否则无所谓审计。
  (三)内审重视不够,组织机构不科学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所有制形式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更高更新的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与之相匹配的审计监督制度却没有提高到日程上来。许多企业的管理层、领导者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他们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权,对自身权威有负面影响,又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帮助不大。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某些企业凭借机构改革,运用减员增效的手段,将企业独立的内审并入财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这一项工作无法实效,更无所谓发挥作用;尽管有的企业配备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其人员业务不熟练不专业知识,这种充数行为屡见不鲜;更甚者将企业中年龄较大,无法胜任实质性工作的老员工,划归到内审部门,已解决人事人员问题,这些都使我国企业内审形同虚设更加明显。这种情况下,在日常实际经营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全面体现,内部审计的责任监督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便也难以完全发挥出来。
  (四)涉及面较窄的内部审计职能
  目前,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概念不明确,并未真正领悟内部审计的实质意义。内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核查财务数据,是否可靠真实,以及监督生产经营方面。内部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的工作领域还是局限在财务上而非经营管理上。例如在审查销售合约时,往往只是对相关票据是否齐全,项目是否齐全,金额是否正确等做出检查,而对销售价格的合理性,销售成本的合理性,赊销政策的合理性,销售数量的合理性往往不做检查,把这些排除在内部审计项目之外。从时间顺序上来看,事后审计在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占主流,事前审计几乎不存在。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范围狭窄的现状。
  (五)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着重于审计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评价上,其根本目的为改良经营以及管理体制,增加经济效益。进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相应地放在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上,从而更有利于客观的评价和对待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以及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为提高企业的的经济效益取得长足进步出谋划策。但是,这就产生生产者和经营者目标不匹配的后果。会计信息利用上的不一致体现了目标的不一致。所有者为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水平经过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收集实现,获知经营者实现受托责任的成效情况,整体把握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实际情况以及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因素,从而对经营者本身进行必要的影射。经营者的的目的都离不开在短期内获取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以及给自己本身带来的最大收益,这种形式的利益引导在会计上表现为片面的夸大经营业绩,避免决策的失误和带来的损失,由于任意改变会计政策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或者消费过度这些角度着手,致使准确的会计信息偏离实际,直接的对企业内部审计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六)定位模糊的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人员对内审职能认识不到位。内部审计不但要控制企业管理方面,协调外部审计人员工作,还要服务于企业管理。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明确因内审人员双重身份而导致。资源消耗、工作质量降低。目前,相当比例的企业因管理理念尚未更新,始终停留在过度重视生产经营而忽略企业内部协调管理,这从根本上致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缺乏合理的定位及端正的态度。很多内部审计人员缺少为企业做贡献的觉悟,只凭借仅有的法律财经方面的片面知识或常识依照自己的利益和感觉行事,高估内审人员所能承担的责任,过分抬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夸大权威性。而有的人则从概念上这样认为,上层用来掩饰群众,应付上级检查的有效工具当属内部审计工作,内审部门因此形同虚设,无法发挥本应承担的作用。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亟待提高
  严格规范企业制度,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一切职能部门,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审计部及审计人员并接受其报告。上下级从属关系上,审计部及审计人员对总经理负责,总经理阅检审计部及审计人员工作报告。而对于小规模企业,无需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部及其审计人员则应对董事会负责,其业务由监事会指导。在组织形式上来看双方监督,内审人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得到了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发挥。
  2.内部审计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整
  自现代企业制度出现,辅之深层次扩大外部制约机制,以及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更加广泛的普及了会计电算化,并且大大减少了财务表面的错误与弊病,对于内审的职能,需要由传统的方式向内部管理服务转变,内审的重点也有必要加以转变,也就是由内部监督与检查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化。此外还有,其内容不应该只锁定在财务范围,应该延伸到更多领域,例如企业经营和管理。从之前财务审计为主要方向,转为以效益、管理、经营审计等为主体。
  3.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人员采用的都是以查错防弊为主的传统审计,通常对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合法性的审查以及对生产经营的监管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纠错防弊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报表和账本、凭证等相关信息材料是审计的主要对象,审计的基本工作就是要致力于作用在财务范围内,以及还未进入的管理和经营范围。不过这些都已经不再是审计的最主要内容了,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对决策的科学性的评价,对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的评价,对过去经济活动的效益优劣的评价,对项目和投资的可行性等的评价。主要职能则为向内部管理服务。
  4.内部审计风险的将逐渐加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内部审计内容,职能一旦转变,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审计风险,伴随着这些将会随之出现各种诸如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等的审计风险。
  
  作者简介:姜佳秀子(1986-),女,河北承德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