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居民收入分解的实证分析看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启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采用1991-2009年安徽省年度统计数据,在对农村居民收入构成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对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协整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收入因素,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并对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量化分析,检验其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安徽省17市做聚类分析,观察消费启动状况的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启动安徽农村消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农村居民;消费启动;收入;协整分析
一、引言
安徽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2009年其农业人口比重、农业产值比重、以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57.9%、14.86%、39.3%,均高于全国同类指标平均水平53.4%、10.3%、38.1%,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全国30个省市排名第九。安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整体发展,如何更快更好的挖掘农村市场消费能力,以实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和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省内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的目标。本文从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二者的实证分析出发,从收入构成入手,探究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收入因素,并将主要收入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探索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具体途径,这对于增强农村居民家庭支出持续增长以及安徽省政府制定相应的农村消费刺激计划进而扩大农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民家庭支出的根本原因;理论角度看,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到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再到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全都强调了收入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就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农村居民需求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大多是围绕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刘文勇(2005)就收入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期收入依然是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韩倩、王健(2005)主张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依赖于农民持久性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不稳定性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高宏旭运用1995-2007年的全国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随着经济发展年收入都在不断增长,但消费倾向却不同。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处于波动状态,而不像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那样一直在下降,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开发。尽管诸多学者就收入和消费支出作了各样实证分析,但基本上都没有将收入细分量化成众多因素,而且针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分解和消费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二、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分解与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可细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小项。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93%以上,鉴于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很小,故将两者合并。为了更客观的描述变量间的均衡关系,所采用数据都剔除了物价影响。
(一)安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农村居民消费为因变量,选取“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SXZC)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代理变量,并选取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GZSR)、经营性收入(JYSR)、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CZSR)作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对各项数据取对数,再对对数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1991-2009年期间,LNSXZC、LNJYSR、LNGZSR、LNCZSR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因此,可以对上述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为了消除序列的自相关性,添加一滞后项AR(1),多元回归估计结果为:
(1)
t=(2.0252) (1.9888) (3.2552) (3.1698)(2.7196)
F=280.1756 R2=0.9885 调整后R2=0.985 D.W.=2.1639
根据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在建立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协整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
(c,t,k) ADF检验值 临界值(1%) 临界值(5%) 临界值(10%) P值 结论
D回归残差 (0,0,0) -6.7838 -2.6998 -1.9614 -1.6066 0.0000 平稳
表1表明回归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即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公式(1)各影响因素系数可以看出,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作用也很明显,但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受限于在纯收入中所占份额太小,不能明显体现出其对消费支出的提升作用。
(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的收入,为此,选择第一产业产值、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林水事务支出四个变量来解释。考虑到因变量和各自变量的量纲有所不同,在具体计量分析中,统一换算为以1991年为基期的指数序列,分别为:经营性收入增长率(JYSRZ)、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CYZZ)、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SCJG)、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SCZL)、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率(NLSZ),对各变量的对数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LNJYSRZ、LNCYZZ、LNSCJG、LNSCZL、LNNLSZ序列均为I(1)过程。在建立回归模型的基础之上,对LNJYSRH和LNCYZZ、LNSCJG、LNSCZL、LNNLSZ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为了证实两两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最后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受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第一产业增长率以及政府对农林水事业支出影响,第一产业增长越快,农产品价格越高,政府对农林水事业支出的越多,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也就越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亦能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这主要是因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主要由生产资料的优化升级投入造成,而生产资料的优化升级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最终对经营性收入增长起到正面作用。
(三)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村居民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情况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主要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状况。农村居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情况可以使用“第二、第三产业的总就业人员”减去“城镇就业人员”得出,用“农村居民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作为代理变量;由于统计数据中没有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只能使用总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来替代,这里依然存在着量纲不统一问题,统一采用增长率相对指标来做具体实证分析,以GZSRZ代表被解释变量工资性收入增长率,FCJY、GZSP分别代表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和“二、三产业工资水平增长率”(以1991年为基期)。对GZSRZ、FCJY、GZSB序列取对数,并做ADF检验,他们都服从I(1)过程。
表5显示,LNGZSRZ与LNFCJY、LNGZSB存在协整均衡关系。农村居民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率和第二、三产业工资水平对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两者的上升而增加,农村居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率和二、三产业工资水平每上升1%,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上升0.467%和0.23%。
三、安徽省各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状况的聚类分析
鉴于安徽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省政府在出台具体的消费启动计划中,应考虑到地区差异性。为了明确政府政策的导向,采用上文“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5个指标,由于一些指标从现有资料中难以获取,添加“第一产业产值”、“农业产值比重”和“第一产业就业比率”作为补充,并剔除全省统一指标,从8个方面对安徽省17个市进行聚类分析。在数据具体处理中,为了增加数据的代表性,选用2005-2009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进行聚类。考虑到伪T2值和类的个数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将17个市归为3类,结果如下:
表6 安徽省各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状况的聚类分析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淮南市 淮北市,黄山市,宣城市,
池州市 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
滁州市,巢湖市,亳州市,
宿州市,蚌埠市
由表6可见: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淮南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启动状况较好,因为这几个地区的工业化较发达,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工资性收入亦较高。淮北市、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居中。而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巢湖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等地区虽然在第一产业产值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在居民消费启动方面处于较弱地区。为了启动这些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需要省政府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量和质上的双重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应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文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所作的实证检验,以及对安徽省各市农村消费支出状况的聚类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当前,影响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还是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受限于份额比例太小的原因,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推动作用。只有在不断促进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提高的同时,加大转移支付,才能最大化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2)应着眼于那些能够真正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农村居民预期的长期性措施,即不断加大农业财政支出,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在能够消费的基础上敢于消费。
(3)将城市化建设和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联系起来。在城市化建设中不断提高农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支出,进一步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4)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无污染的村级劳动密集性企业,引领经营型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丰收。
(5)在实施具体的消费促进计划中,应考虑到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各地区的政策。对第一类地区重点是稳中求增长,第二类地区由于没有明显的优劣势,要从整体上着手,均衡提升各项收入,而第三类地区则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上。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事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安毅,张青.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
[3]刘文勇.收入因素对中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
[4]陈乐一,李星.对消费与收入关系理论的再思考[J].制度建设,2006.
[5]詹兆雄.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原因与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6]孙亮.国内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
[7]廖进中,韩峰,唐宇凌.湖南农村消费启动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9.
[8]卢嘉瑞.应着力提高农民消费率[J].当代经济研究,2008.
[9]周晓农.加速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J].贵阳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
查会琼,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消费经济、房地产金融理论。
谢付友,安徽工业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读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