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环境危机成为经济发展瓶颈,为了遏制相关企业导致的环境问题,对环境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内部控制角度对提高环境信息质量做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控制制度;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
  
  一、前言
  获第30届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的《关注中国污染》的专题摄影中污染画面触目惊心;癌症村、沙尘暴、云南等地百年一遇的干旱等无不是令人震撼;可以说,恶化的环境与资源状况正是现代工业文明导致的结果,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必然要有效地控制环境问题。为了遏制相关企业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环境的法规政策。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8]24号),2010年4月财政部联合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应用指引第4号是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应认真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其中包括环境责任等。
  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落实到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而管理需要信息,向利益关系人提供环境相关信息就显得日益重要。环境会计的数据对于减少污染而言,比20年的管制规定更有效(小川正树,2004)。因此,企业应创新制度,提高环境信息的披露质量,充分揭示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增强企业忧患意识,监督和指导企业努力改善环境,挖掘内部潜力,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多数处于被动、适应型,很少有企业主动将环境问题纳入战略计划的制定,积极披露环境信息(王建明,2011)。
  二、高质量环境信息披露是改进受托责任手段,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受托责任得到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的集合(Freemanetal.,1990),而所有缔约方都向企业投入了个人资源,具有主张个人权益的权利(HiuandJones,1992)。因此,企业的受托责任除了传统的经济责任,还有生态责任。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经济效益,而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效益,其中包括环境效益。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相关利益人提供环境相关信息,解释、说明其活动的环境影响的责任,这对企业管理者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低质量数据和信息将使改进公司的经济生态效益和改进受托责任的努力无法实现。其中企业的利益关系人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职员(内部利益关系人)和政府管理部门、股东、环境压力集团、供应商、顾客、当地的公众等(外部利益关系人)。企业对内部利益关系人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内部环境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具,可企业提高应对未来环境风险能力。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导向和整体形象相联系,是企业管理当局解除环境受托责任的有效手段,同时满足各种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知情权。
  杨时展教授认为,受托责任需要建立必要的会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将完成的任务和因此而发生的资源的收支以及收支的结果据实向委托人报告。可见,内部控制是受托责任的需要,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受托责任得到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一项完整的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诺思,1990),制度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这三者之间的有机配合。其中正式制度是指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的行为规范,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如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非正式制度是指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包括价值信念、伦理秩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非正式制度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保障制度实施的效果与效率的关键所在,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马力,2010)。实施机制是指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规则)的人作出相应惩罚或奖励,从而使这些约束或激励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实施机制具有累积效应,即实施机制有助于促进正式内控制度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由以上分析可知正式内控制度的效果取决于制度环境中的非正式内控制度和实施机制。企业应将环境责任理念融合到公司治理中,从公司的基层员工到公司的管理层、治理层加强环境意识,企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环境控制制度及对其有效实施将环境责任落实到公司治理机制和业务活动中。
  三、基于内部控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1.搭建内部控制平台,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企业价值管理和发展战略
  企业应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下考虑企业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的责权利安排,公司治理更多的承担对于员工、社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并通过相应的机制设计保证这些责任得以有效履行。企业也应将环境责任不断落实和细化到企业内部,通过内部制度安排与组织机构设置来保证环境责任的实现。
  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企业日常环境管理,建立有效信息产出机制,为信息披露的充分、客观和及时提供保障;推进环境绩效多维型的管理机制和价值观念,建立风险责任追究制度、预警系统和事故处理机制等。在内部控制制度中具体明确董事、监事、高管在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的责任,突出董事会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应有的责任。环境风险控制很大程度上会涉及对公司现有既定政策进行调整,对公司制度进行创新。对现有企业所有资源的整合,应当建立在环境边际效用最优状态,理性地关注成本和代价。
  2.发挥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支持作用,建设突出环境责任的企业文化
  由于正式制度治理效果的局限性,非正式制度作为正式制度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正式制度的补充、修正和支持,可实现行为主体的自律。企业文化是一套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非正式规则,是内部控制要素的组成部分,企业可在企业文化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珍惜环境、爱护环境和对环境事项的诚信理念。企业文化通过环境意识观念的渗透和同化,内在地影响员工行为方式,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主动控制的动力,实现员工的自律和自控,从而对环境责任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其涉及到对企业从最初的材料采购环节到向最终客户销售环节的经营过程的全程控制。
  企业应将环境责任理念整合到公司使命中,在公司治理层、管理层以及决策层进行环境价值观的整合,通过常规化的活动把环境道德准则落实到公司治理机制中。在整个企业中形成从上至下尊重环境,执行环境决策的氛围,考察财务绩效的获得方式,在公司治理评价及绩效考核、人员招聘和个人业绩考核、奖惩等多方面考虑环境责任因素。从而为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构成软约束。
  3.提高会计人员环境方面的素质
  企业应特别关注对现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加环境会计知识的学习,改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保证其胜任环境信息披露工作,从而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更真实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经济决策做出科学的引导,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4.针对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中环境责任和风险意识薄弱的现状,采取较强的实施机制
  首先,明确公民的环境权,制定环境公益诉讼法,重视受害者的经济补偿和其它补偿,彻底改变企业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其次,完善公司董事、监事、高管的社会责任条款,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采取相应措施和建立相关程序控制其应该控制的环境风险,将治理层和管理层在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的责任通过注意义务体现。对遵循、不遵循或遵循不到位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内控规范的企业或个人做出明确的激励或处罚条款。最后,政府职能部门应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制定更为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准则。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和奖惩力度,迫使企业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使更多的企业关心环境保护,接受绿色经营理念。环境执法一旦监督到位,使得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就会降低企业经济效益,间接的促使投资人关注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马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司治理危机启示[J].会计研究,2010(5):10-17.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2003(10):10-15.
  [3]沈洪涛,宋献中,许洁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0(4):102-108.
  [4]包刚.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0(10):11-13.
  [5]张彦,黎静.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探讨[J].财会月刊,2010(8):12-14.
  [6]吕建珍.试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J].企业管理,2011(5):81-83.
  [7]李明辉,刘笑霞.“受托责任”涵义考辨[J].学海,2010(2):173-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