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后发优势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旨在后发优势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后发国家后来居上的内在机理。以此为基础,试图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即以后发优势为基础的战略指导,实现我国竞争优势的持久发挥,提升综合竞争力。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后发优势的理论阐述。通过对后发优势概念的介绍,了解后发优势的定义和具体表现。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后发优势的分析,从资本、技术、制度、劳动力等几个方面具体剖析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结合后发优势理论,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路径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发展选择
  
  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由封闭型的计划体制向开放型的市场体制转变,中国经济和贸易快速地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达到13948.3亿美元和15779.3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08.9亿美元、97.5亿美元,分别上涨了128.1倍和161.8倍;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排名考前,仅次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比1978年前移了近30个位次,创造了“中国奇迹”。①
  然而,我们是否清楚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后发优势发挥得如何?这些优势的发挥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有何指导意义?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后发优势的理论概述
  (一)后发优势的概念解析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因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该国以较低的成本利用先发国家的资金、技术、经验教训等,以更高的效率和更短的时间追赶先发国家。在追赶中,这种优势不断减弱直至消失,它是一种先发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经验方面的溢出效应,具有外部性。
  (二)后发优势的具体表现
  后发国家可以借用先发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借鉴先发国家的制度经验,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归纳相关理论,后发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报酬递减的后发优势。这是由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根据要素收益递减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要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国家间资本是自由流动的,那么,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将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更加快速地增长。
  第二,规模扩张的后发优势。生产和投资达到规模经济之前是边际收益递增,达到规模经济之后是边际收益递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普遍,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逐渐替代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经济规模的扩张已经难以带来经济的更快增长。然而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少,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作用很大。因此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先发国家发明创造并掌握的,但同时也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后发国家通过从先发国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经过模仿、消化和创新从而带来多种利益。另外,许多现成的科技知识可以直接或通过购买利用,作为后发国家,不需要花费巨资来从事研究和开发,引进并消化这些先进技术的成本比技术创新的成本要少得多,模仿成本则更低,而且还节约时间。这样,先发国家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正好成为了后进国家的一大优势。
  第四,经济结构转变的后发优势。后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即先进部门与传统落后部门并存,即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一般说来,前者的生产效率要高于后者。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多是由结构转变推动的,即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当发生如此的要素转移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两大部门间生产率差距越大,生产要素转移的规模越大,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越明显。这是欠发达国家一个特有的优势,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欠发达国家这方面的优势很大。
  第五,组织制度和管理技术上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这是指后发国家通过本土化先发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所获得的益处。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表明生产方式要适合生产力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后发国家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技术就扮演了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角色,不利干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向发达国家模仿并创新,进行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并且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保证经济有序、高效地运行。
  第六,社会意识的后发优势。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动力可能来自内部的需要,也可能来源于外部的刺激和压力。对于后发国家,由于感到自身的落后,以及受到先发国家经济发展的刺激和经验的启迪,激起了国家内部赶超他国的社会意识。这一意识会让后发国家快马加鞭,努力发展经济,其功效比较显著。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相关分析
  (一)外资引进与资本累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将国外企业的投资资本与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相结合,使我国出口竞争力大大加强,这是后发优势的一种体现。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持续增长,从1987年的22.4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057亿美元,增长了47.2倍。②与此同时,外资企业的出口也持续增长,从1991年的120.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8623.1亿美元,增长了71.6倍。③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1年的16.8%增长到54.6%。另外,我国资本成本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资本成本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资本存量和金融效率。虽然,中国资本成本竞争力指数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但从纵向看,多年的外资引进使中国资本存量逐年增大,资本成本竞争力由于资本积累呈上升趋势。
  (二)技术引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1.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国内企业去国外购买;二是通过跨国企业的技术转让与扩散来引进。现在第一种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大,通过购买国外技术往往很难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又加上发展中国家购买技术的资金能力有限,通过第二种方式引进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该种方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它使本国市场易受跨国公司的控制,甚至影响到国内企业的生存。因此,我国采取两种方式并行。
  2.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测度技术进步一般采用生产率指标。李京文和钟学义在《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一书中对中国生产率的增长进行了测算,测算的结果是,中国在1953年到1977年间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在1978年至1995年间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达3.623%。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较快,正缩小与先发国家的技术差距并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然而,我国的技术创新仍属于较低水平,以模仿创新为主,率先创新为辅,这从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和授予量就可以看出来。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获数量较多,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很少。
  (三)制度学习与改进
  我国注重学习先发国家成功的制度经验,在市场化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上,吸取许多转型国家失败的教训。制度改进推动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促进贸易发展的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市场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金融体系和外汇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专利法和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改革对外贸易管理体制,逐步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等等。
  (四)中国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成本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农业和农民在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现阶段,中国大多数的就业人口集中在农村,隐性失业率较高。这一现象表明,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可以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我国劳动力供给丰富、成本较低,在贸易竞争中具有后发性的比较优势。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向后两个产业转移。
  三、基于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根据先发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后发优势实现时期应对贸易、投资等经济领域实行相对自由的管理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触世界,学习世界前沿的技术和制度。并且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体验到了对外开放的益处。因此,我国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适当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合理引入外资企业和机构,形成有效的、开放的市场。开放一方面是为了为国内后发企业和产业引入资金,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内企业建立良好的竞争结构,从资金引入到产品流出,再到对外投资,使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总之,加大开放力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中国广泛而持久地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内部需求与外部推动相结合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技术消化力度,加强技术创新
  根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可以带来产出的增加,还可以通过外部效应使其他要素的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因此,应根据我国要素禀赋以及经济贸易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此同时,还要强调科技的创新和自主研发。因为光靠模仿是不能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须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技术的后发优势。据统计,我国企业技术引进费用的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R&D的支出,仍停留在关注技术引进的阶段。周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要做到技术创新就需要建立一种具有系统集成性和组织网络性的创新体系,即使技术使用者与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相关组织紧密连接。连接的方式主要包括合作研究、技术共享、人员交流等。促进技术使用者与技术创新机构之间的联系,不仅使技术使用者接触到了技术创新的前端,积累了技术创新的经验,而且使各种技术创新机构了解到技术使用者的需求,使技术创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克服制度劣势,推进制度改革
  当后发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时,现有的、落后的制度框架会影响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的程度。借鉴先发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后发国家调整原先不合理的制度和体制,迅速构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十分有益。
  后发国家应根据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当模仿的潜力耗尽时,由于没有自我制度创新能力及相关的制度基础设施,在长期中所付出的代价会大大超过在短期内所获得的收益。发展中国家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创新,可以形成制度上的后发优势,保持和增强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广泛采用民主听政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
  (四)注重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在强调物资资本作用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实现我国人力资本后发优势的赶超,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改变教育落后、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的现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务实的教育体系,培养科研--应用对口的人才,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
  其次,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避免、防止和减少人才外流。营造吸引人才的内部环境,做到充分尊重和重视科技人才,为国内的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发明创造等,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再次,应积极鼓励并疏导人才的国际间流动,积极引进智力。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学有所成的出国留学人员,以及国外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回国就业和创业。
  
  注释:
  ①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2010年.
  ②全国年度统计公报1987年,2010年.
  ③海关统计咨询网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Jeffre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2003,7,2(4).
  [2]陈刚,高扬敏.后发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论后发优势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5).
  [3]方大春.后发优势理论与后发优势转化[J].生产力研究,2008(17).
  [4]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经济学家,2004(5).
  [5]黄锦明.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战略选择[J].价格月刊,2010(10).
  [6]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2003,7,2(4).
  [7]余晓宁,申相德.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J].商业现代化,2010,12.
  [8]朱滨.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23).
  
  作者简介:袁怡婷(1985-),女,浙江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