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毛继鸿文化创意新在“例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他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以“例外”的信念,以“例外”的信念,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达到一种极致。2007春天,他那充满着中国气质的品牌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并大放异彩,向世界传播着当代中国时装业的思考和追求,为业界留下了一个标杆。
  
  创新业绩
  
  2007年,毛继鸿在设计师品牌的打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和马可两位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创新地注入文化内涵,以宽广的艺术视野开拓设计师品牌的市场。经过努力,毛继鸿、马可向世界成功推出例外的高端品牌“无用”。
  2007年2月,在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大力协助下,毛继鸿作为总策划师,将马可的最新创意时装――“无用”在巴黎时装周成功发布,波及整个巴黎时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展现了中国服装业在创意艺术上的能力。
  毛继鸿跟著名导演贾樟柯合作,推出反映设计师风貌的电影纪录片《无用》,该纪录片以马可服装艺术实践的感人历程和影片技巧的超凡表现,最终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纪录片大奖,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时尚品牌的诱惑力,而且张扬了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
  2007年4月,毛继鸿在昆明开设了“例外”的全国首个复合式时尚概念店“双面例外”,把书店和服装店结合起来,探讨内在与外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展示空间的新意。
  以文化艺术提升时装设计
  
  “创新其实就是我们内在的动力,它是一种活在自己内心的需要。不应是为了创新而去创新。”――毛继鸿
  
  从广州例外服饰公司成立起,毛继鸿就专注于这样的事业,把人文思想注入服装设计之中,打造出一个具有文化及艺术气质的时尚品牌,提升设计的价值含量,把带有中国文化的时装推向世界。多年来,毛继鸿与例外的设计师马可就是用这样的创新精神去努力。十年磨一剑,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7年盛开了一朵绚烂的花。
  2007年,对毛继鸿来说,也许是很重要的一年,无论他是否愿意承认。就在这一年的2月,他作为总策划人携带旗下品牌“无用”在巴黎时装周上闪亮登场,赢得了国际时装界高度一致的喝彩。这场由著名设计师马可设计的静态时装秀,以别出心裁有如雕塑艺术品般的演出方式,立即成为巴黎时装周――最令人瞩目的世界时装舞台上的热门话题。此时,由毛继鸿创办的广州例外服饰正好走过了10周年。巴黎亮相,可谓一次华丽的十年庆典。
  “无用”发布于此次巴黎时装周第一天晚上7点半,这个时间段是整个时装周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与其他品牌不同,“无用”全部是静态展示,具有超强的视觉震撼力和厚重的历史感:在精心营造的明暗灯光中,观众仿如置身于一座艺术博物馆,那满身泥土的模特穿着粗麻布裙,或翘首仰望,或低头沉思,那粗糙的皮肤、黯淡的面容,总是让人想到中国成千上万靠土地为生的原生态农民。
  法国Vog ue三月刊杂志这样写:“我们很幸运地不必远赴中国,就可以在Joyce画廊欣赏到艺术家马可的服装雕塑作品。”担任秀场捂建的著名光影大师Thierry Dreyfus则这样说:“这不是一场时装秀,我是在为一场艺术展而设计灯光”。
  采访中,毛继鸿说:“走进巴黎时装周是每一位设计师的梦想,这是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的舞台。例外经过了10年的积累沉淀,已经到可以展示中国设计的创造力的时候了。我们一直想摆脱外国人对中国只有‘制造’或者‘COPY’的偏见。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参加巴黎时装周的初衷”
  
  贯穿文化的品牌推广
  
  “讨论《无用》这片子的时候,马可问贾樟柯这个片子给谁看,贾樟柯说不知道,然后他们都看着我,我说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们拍这个片子没有什么功利性,这样创作可以更轻松。”――毛继鸿
  我们知道,世界名牌总是衍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在时间的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我们也知道,每个后起品牌也都想写出经典的故事,但应该如何去做,是一个难题。在这点上,毛继鸿在2007年以创新的方式交出一份精彩的答案,这是一次无意中的收获,但如果没有他长久以来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和思考,是不可能的。
  2007年9月,著名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无用》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地平线单元纪录片最佳影片奖。贾樟柯拍了60多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剪成了80分钟的纪录片,片子把广州的服装流水线、巴黎的时装发布会、山西的小裁缝店整合在一起,彼此参照,让观众看到了一部社会发展浓缩史。
  我们关注这部片,来自于这样一种异议,有一些人没看到片子前认为是例外出于商业目的,请贾樟柯拍了一部商业广告片。对此,毛继鸿如是说,他一直都在支持中国的独立电影,长期以来贾樟柯对生活在底层的人群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毛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因为认同贾的思想,所以希望贾能来拍“无用”在巴黎发布的纪录片,初衷并非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同时,艺术家也并非随意就能拍出在威尼斯获奖的作品,这跟创作者对人文的关怀,对创新追求的力度都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认为电影《无用》的获奖,不仅在艺术上获得成功,事实上在商业角度也提高了“无用”品牌的知名度。把品牌的推广与文化如此巧妙地结合起来,至少在国内的服装界里,还是极为罕见的,此又是毛继鸿在2007年的一大创新之举,足可写进品牌运作的教科书。
  
  一个做事业的人
  
  “比赚钱,在中国能比得上李嘉诚吗?在国际上能比得上比尔・盖茨吗?如果企业家做企业只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意义,那就失去了做企业的意义。”――毛继鸿
  毛继鸿创造了“例外”这个简单独特的名字以及和它的反转体英文“EXCEPTION”,他的想法是,“EXCEPTION”不仅是一个品牌,更代表一种观念例外就是反的,它总是游离于大众潮流之外,却又在不断的创造着新的潮流。
  有人这样描述:在毛继鸿的店铺中,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这是一家时装专卖店,在他们看来,这更像是一座精心打造的艺术展览馆。被细细铅丝悬挂着的各季设计手稿和个性画册,以及散发着原木清香的“拾忆树”,唤起了人们由衷的赞美和敬佩。那个用了十年来创作服装艺术的设计师,是在传播基于东方哲学的当代生活艺术。
  毛继鸿始终有一个使命感,就是想让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认同中国人创造的时尚,让具有中国气质的时尚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品牌主张便是“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基于这样的使命感,从一开始经营企业就在做事业而非单纯做生意,无论是“例外”还是“无用”,毛继鸿都把品牌当作是关于设计、服饰上的文化载体,在保证企业能够盈利的基础上,尽可能为了证明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了推广行业的文化。
  2005年毛继鸿还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把全国共96家例外门店缩减为52家,目的是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给例外品牌提供更好的品质保证。
  毛继鸿最欣喜的一件事,或许是“无用”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得到了世界顶级媒体的一致赞美,没有一句负面性质的话,这些媒体记者大多在行业里呆了十几年,他们能看破各种不当的竞争手段和花招,只有真正的文化才能让他们感动,这说明“无用”真诚的表达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记者手记
  采访毛继鸿,是在北京的一个咖啡厅里,与在董事长办公室采访相比,在这种场合似乎更符合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很难说毛继鸿是一名设计师还是一名商人,或者已经合二为一。他是设计专业科班出身,可现在经营着企业,还正攻读管理课程;作为一个企业董事长,他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怀生活品质和人文艺术。
  不喜欢谈论带有功利色彩的物质性话题,毛继鸿更倾向于谈论文化、谈理念等精神性话题。类似“你希望明年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样的问题,他也许会觉得有些无趣,也有些无奈,因为这是他不喜欢但偏偏经常遇到的提问。
  跟技术创新相比,也许当代中国更缺乏的是创意和文化上的创新。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全球趋势,文化创意将越来越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较技术创新而言,文化创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竞争性起源:从这个角度看,毛继鸿对服饰文化创造力的锐意追求,并在巴黎成功地向世界表达出来,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纺织服装行业所推崇的,我们也期待行业中能出现更多的毛继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3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