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城市CIS的历史街区研究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乐叶凯 卫薇

  摘 要:城市CIS’在当今城市文化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有关机构的重视,它抽象了可被公众识别的城市概念视觉元素。历史街区是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以往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只注重了建筑与环境的功能性和物质性,而往往忽视了人的可识别因素,造成了城市文化环境形象混乱和缺失。本文以汉口一元片历史街区为例来分析这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CIS;历史街区:导视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1-0115-03
  
  1引言
  
  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城市文化的趋同、建筑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城市特色的丧失,政府及有关机构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上都试图寻找到一种和谐的体系,协同新旧建筑的共生,促进历史街区环境再生与商业街相互发展:希望梳理清城市的脉络和特色;试图整体包装城市,特别是保护与利用历史街区等重点地段,从而营造出城市独特地域文化和魅力。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往往需要一种视觉语言去体现。城市CIS就是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它利用CIS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城市的基础设施设计,建设高效的城市导视系统,并建构社区文化等多方面来营造城市软环境。
  城市视觉标识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是城市形象、特征、文化的综合和浓缩,是公民对城市整体的抽象认识和识别,是城市现实的一种体现,也是城市和公民交流互动的工具。历史街区蕴含了丰富的城市文化信息,在修缮、改造和利用的同时,尤其需要进行整体城市ClS设计。
  
  2一元片历史街区的背景概述
  
  本文案例研究范围一元片历史街区位于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核心区域,北起三阳路,南抵江汉路,东靠江滩,西以解放大道为界。该地区是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城市历史风貌保留较为完整的区域,集中体现了汉口自开埠以来的城市历史发展进程。
  该片区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建筑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和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这些建筑群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国时代,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别墅。(图1)
  
  3基于城市CIS的一元片代表性街区现状分析
  
  3.1一元片区历史建筑与城市CIS
  该片区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如今建筑类型比较复杂,但总体上可以做出一个大概的分布。按照建筑功能性质大概可以分为2个区,其中A区结构相对较简单,建筑性质以住宅、办公为主,形成小尺度的居住休闲空间:B区以公共建筑为主。包括住宅、办公、金融、仓储、宗教等多种建筑类型,建筑精致奢华。保存质量也比较好。(图2)
  整片地区主要由低矮的老居民楼构成,在沿江的区域分布了较多的历史建筑,从沿江大道往西到中山大道的区域内建筑类型主要是由新建多层居民楼和老的低层居民楼组成,此区域内建筑密度处于过度饱和状态,建筑破旧维护不善。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山大道。江汉路及沿江大道(图3)。
  该片区修缮了一批历史建筑,着重改造、更新利用了一些历史建筑并赋予新的建筑功能(例如金城银行改造利用成武汉美术馆),使得这些历史建筑能发挥可持续性的作用,有效被改造利用起来。但在城市视觉形象方面,它们缺少地域文化的提炼,城市形象定位不明确,导视系统信息不一。该片区门牌混乱,沿街商业街区外立面充斥眼花缭乱的各色各样的用料抵挡、制作粗糙的广告牌:缺乏整体协调设计处理。比如有的招牌过于求大,在视觉上面给人产生很大的压抑感等等这些不仅没有美化城市环境,而且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视觉污染。城市形象概念模糊,城市CIS设计缺善可陈。(图4)
  
  
  
  3.2一元片街区空间布局与城市CIS
  该片区街区空间丰富,历史建筑标本种类繁多,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和更新管理缺乏统一规划,街区形象和导视系统较混乱,急需对该片区进行全新的城市CIS导向系统规划建设。街区空间按照类型学分类大概可以分4种:
  1)江汉路、沿江大道、南京路、中山大道组成的街市区:集商业、餐饮、金融、办公为一体的复合性、多元性公共空间。
  2)武汉港、江汉路、沿江大道围合而成的广场复合空间:集交通换乘、商业、娱乐、餐饮、办公为一体,在此可以找到鲜明的武汉城市形象建筑代表。
  3)车站路以及相邻一个街区至滨江公园的公共空间:酒店、办公、娱乐、休闲。
  4)以珞珈山街为中心辐射数个街区,居住为主的街道空间。
  前三种街区空间中都建设有一些城市景观,例如城市小品、城市公共设施等。这两类城市景观元素是城市文化主要体现部分,但还是略显不足。沿江大道和步行街进行了亮化工程处理,突出了重点地段的历史建筑风貌。
  该片区现存突出问题体现在街市公共空间、公共设施两个方面,譬如邮筒、电话亭、店铺门头、自动取款机、垃圾桶、消防栓等这些可以承载信息传达功能和作为小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物品设计,在缺乏政策法规治理和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处于乱序建设。其实这部分公共设施如加以规范引导,注重环境质量设计,可以使其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它们的清晰、美观、特色与否,决定了城市与建筑形象的锦上添花,抑或是火上浇油。(图5)
  
  3.3一元片区交通与城市CIS
  图6为研究片区道路系统分析图,其中包括城市公路、轻轨线、步行街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地铁线。但是从图中不难看出,地块内南北向交通不畅,道路较窄,道路可达性较差。支路中单行道为数不少,且分布散乱,标识导向不清,更加降低了该地段的道路通达度。
  经过调研考察以及民意调查,本地居民对该区域内道路使用满意度较低,多数人认为小汽车任意穿行以及乱停滥放对市民正常生活、出行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环境。外地游客对城市的导向系统颇有意见,视觉导向差,根据现存的标志标识很难直接找到目的地:城市公共信息缺少,城市的可读性、可识别性低,城市地域文化很难直接从历史街区获取。
  整体来说,该片区城市标识系统信息疏密度有偏失,信息品质低,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而且信息表现方式也不尽一致,空间设施混乱,对残障人士的考虑也是欠缺的。
  城市的视觉标识,应当让茫然的外来者在

城市迷宫中具备x光的特异功能,在水泥丛林中穿云拨雾:而不是增添视觉混乱和阅读困难,沦为文字和图形的拦路虎。(图7)
  
  4城市ClS与一元片历史街区改造、更新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该片区前期缺失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造成了该地块无序发展,对历史风貌区造成了冲击。该历史街区改造前所面临的问题有:停车问题、交通问题和城市导视系统0建设。其中城市导视设计建设方砸问题尤为突出,譬如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被商店橱窗和广告覆盖,本已不宽的人行道被各种商业行为占据等。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对该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更新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重现公共空间的价值,增加步行空间。为此,需要将占据人行道的停车带去掉,并新建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等以解决停车问题。
  2)恢复建筑立面的面貌。为此需要将广告和店面招牌的设置以及搭建露台的方式制定新的规定,对建筑立面的改造方式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制定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详细法律条款制度以加强对建筑改造的管理,同时将部分有历史价值的沿街建筑列入历史建筑名目。
  3)对大街的公共使用部分进行干预
  对该地段的改造方向定在解决道路、导视系统及相关问题上。具体细化为城市步行系统细化和改造、完善导向系统、分时限制私家车、大型车辆进入该区域,建立公交优先道路系统,健全轨道交通网,全面实施步行、自行车化优先的路网系统。
  4)根据城市CIS设计体系,系统深人研究历史街区的文脉,从中提取可以反映出城市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要点,将这些要点符号化、视觉化、美观化处理。从而可以改造历史街区这个物质载体并附加上新的城市形象符号,改善城市信息的统一性、可读性和可识别性,明确城市独特形象。
  
  5结语
  
  在城市大建设和大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各种信息处于爆炸式的增长。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给人们带来了交流、观察等活动的困难。城市导视系统完善迫在眉睫,尤其是在历史街区这些特定的街区空间下,完善的导视系统不仅能带来有效的社会秩序,而且还能突出城市的地缘、人文的可识别性,更加提升了城市文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盖尔・戴博勒・芬克,城市标志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等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田银生,刘韶军编著,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5]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李传义,张复合,村松伸,寺原让治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陈世平,段瑜,汉口原租界区街市空间研究,98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
  [8]菲利浦・莫伊泽,达妮埃拉・波加德编著,导视空间一建筑与交流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9]湖北文史精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0]涂勇主编,武汉历史建筑要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1]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2]朱城琪,城市CIS城市形象营造的方法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3]涨鸿雁,城市建设的“C r,方略城市问题,1995,(3),
  [14]李长春,城市导向与识别系统设计,装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4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