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环境人性化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冬梅 叶 强 焦 胜
摘 要:通过对天津地铁站的实地考察,结合国内外地铁环境特征,总结消除人们在地下空间不安感的多种人性化环境设计手段,以促进我国地铁站的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
关键词:地铁站:人性化: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8.2];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75-02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地铁以其高效性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的有效工具。但是,地铁站地下封闭公共空间的场所属性使民众对其有天然的排斥心理,造成了地铁利用率大打折扣。通过人性化环境设计消除潜在的不安因素,减少地下空间与民众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提高地铁利用率,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1 地铁站空间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地铁站基本空间结构包括:地铁站出人口,站厅(含售票/检票/补票),站台(含生产/管理/生活用房)和车辆。具体空间示意见图1。
2 地铁站环境人性化设计策略
除了对于地下封闭空间的天然排斥外,作为封闭性公共空间,地铁站面向各色人群提供交通运输的职能,进入其中的人员和物资具有极大的流动性,造成民众对周边可控性减弱也是形成不安的因素之一。因此,地铁站环境人性化设计需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封闭性空间的特征,疏导地铁站流动人员,改善人们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固有印象。
2.1 地铁站空间导向性、易识别性和个性化设计
作为公共运输工具,高效的空间流线是地铁站设计的核心。因此,站内空间应尽量简洁明确,消除人流行进过程中不必要的障碍,以保障乘客能够安全、有序地疏导。而空间的导向性和易识别性设计是实现地铁站高效运输的关键所在。
2.1.1 空间导向性、易识别性设计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导向系统整体规划性不强,设计者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地铁站的自身环境,广告系统和其他可能影响导向明确性的因素,从整体出发,配合各级别空间逐级分类设定。
地铁站空间级别可定义为开放空间、相对开放空间、非开放空间,这三种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场地设计来实现,包括使用象征性的障碍物,不同标高或铺地形式,形式各异的照明和色彩。具体措施有:a、配备警卫和闭路电视加强地铁站开放空间的监控:b、慎重考虑相对开放空间的选位,设置象征性障碍物,将这一地段暴露在人的视线之下,但又不可随意进入:c、非开放空间隐蔽布置,并设置关卡阻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做到既不可望又不可及。
2.1.2 环境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设计可归结为宏观识别性的范畴,是城市地铁整体形象的完善措施。第一,个性化设计促成上下空间呼应,预先给予乘客目的地空间性格暗示:其次,同站台各个不同出口通道异性化设计,引入站外标志性空间符号,便于乘客辨明方向,减少交通流线交叉;再次,主题特色各异的设计打破地铁站环境设计模式化现状,增加地下空间的趣味性。
2.2 环境舒适性设计
空间狭长,自然采光通风不足导致地铁站环境压抑、沉闷,人们身处其中会感觉恐惧、不安,继而不愿进入。地铁站人性化设计应改善环境心理、生理舒适度,从而消除其对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环境舒适性设计可通过地铁站色彩、光线、绿化、声音等环境的柔化设计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设置来实现。
2.2.1 色彩设计
地铁站色彩的柔化设计不是指在地铁站的冷色调上增加某一、两种暖色的简单色彩处理,而是通过合理搭配各种色彩,改变地铁站的整体色调,使色彩温暖、丰富、亲切。并营造开阔而不空旷的地下空间(图2)。同时统一广告色调和照度,限制广告数量,避免其喧宾夺主-扰乱地铁站导向系统的明确性。
2.2.2 光环境设计
建筑物内部与外界适度灯光能加强其安全性,阻止潜在的犯罪者入侵,所以地下空间照明不只追求灯光的明亮度,更重要的是整体空间的通透感和民众视觉心理舒适性。我国地铁站照明设计多是灯光直接照射(图3),加上光滑地面反射产生眩光,容易使人感觉疲劳。光环境设计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开设天窗引入自然光,其次采用间接照明柔和光线,并减少地面反光饰材运用。国外一些城市地铁站结合下沉式城市广场设置或在地下站厅上端安放巨大的采光玻璃顶,这些设计对内可将自然光引入地下,同时形成宽敞的集散空间;对外既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景,又加强了地铁站出入’口的对外开敞性,缩小了人们与地下空间的心理疏离感。 2.2.3 绿化设计 引入植物是柔化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植物有助于减弱地下环境使人产生的沉闷感,缓和人的心理压力。巴黎14号线的里昂车站将站台的整个一侧辟为一个大型的绿色空间,形成一处地下的世外桃源,使地铁站台在人们眼中不再是机械转运枢纽。而是“旅途中的舒适驿站”。但这种大面积地下绿化在我国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结合整体空间设计设置一些小规模的绿化设施,如盆景成组镶缀;攀爬植物墙面绿化:引入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结合休息座椅设计景窗(图4)。这些小型绿化可让人近距离感受到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又无需占用过多人力、物力资源。
2.2.4 声环境设计
研究表明,优美的音乐可以舒缓人的压力,让听者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通过声波柔化地下环境,在地铁站播放高雅的音乐,能够改善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环境印象。这种通过音乐营造特殊的环境氛围,使人们的行为不自觉地发生微妙的趋同性变化,正是声波改善整体环境印象的关键。
2.2.4 配套设施人性化设计
对地铁站的实地调查显示,地铁站配套设施存在多处漏洞,如通讯信号覆盖不全(图5),地铁站卫生间位置不明显又指示不明等。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地下通讯信号覆盖并配备有线通讯设备:设置卫生间并保证其易识别性和易达性;座椅材质柔化:增设供人们交流的休闲空间;设置无障碍通道为残疾人营造安全廊道;增强标识牌趣味性设计等等。
2.3 管理人性化
环境的良好品质需要监管的协调。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职工管理,严防玩忽职守和监守自盗;配备警卫人员全天巡逻,维护乘客和公共财产安全:保持车站环境卫生,保障各种设施得到及时维护;合理布置闭路电视监视器,消除监控盲区;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出入口处交通、环境,保障出口处疏散交通畅通(图6),营造出入口良好的环境印象。
3 结语
随着我国地铁交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快捷的公共交通,还大大促进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可操作性,在城市空间越来越拥挤的今天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人性化环境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和管理者对人性的关怀,有利于改善人们对地铁站的环境印象甚至自身的行为态度、社会态度,是增大地铁和地下空间利用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成,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12):88-92.
[2]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J],新建筑,2003,[6]:04-07.
[3]章明,巴黎地铁空间设计新理念[J],时代建筑,2000,(4):22-24.
[4]简・雅各布斯(加拿大)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董玉香,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4,(11):7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