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南安化新民居地域特色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艳旗 柳 肃

  摘 要:新民居的发展不应该割裂传统,而是应该向传统民居学习并提炼,以更好地体现其地域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也不断地发生了改变,这也就要求新民居要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机更新。
  关键词:地域特色; 新民居; 发展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sidence should learn and evolve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rather than dissociate from it, and reflect local features in a better w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s lifestyle and aesthetic taste have been undergoing changes, which requires modern residence to be innovated while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features.
  Keywords:Local features; Modern reside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86-02
  
  我国农村民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具特色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的湘西民居,其公众关注度较高,受到的保护力度也较强;另一种是有特色,但在历史、艺术、技术方面的特点均不足以使其进入特殊保护行列的民居,如安化民居,人们对其采取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结果导致随处可见的一栋栋方方正正、白瓷砖贴面的几乎不带任何民族表情的新民房,严重破坏了村落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形式简单、功能单一、表情冷漠的民房,将这些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充满地域风情的传统民居一一取代,并有着“千村一面”发展趋势。(图1)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农村民居的发展进行引导,在充分体现其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机更新。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新民居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这是新民居发展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安化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尤其是在老民居已遭破坏急待更新的村镇,我们就可以大力展开新民居建设。至于怎样建设一个有着自己浓厚地域特色的新农村民居就成了本文探索的方向。
  
  1什么是地域特色
  
  任何建筑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新民居也一样。地域环境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影响着建筑的发展。物质方面,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面,包括自然的地理、地貌、气候、水文等特征;精神方面,即一个地区的人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形成的社会方式和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及审美风格。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2体现新民居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和手法
  
  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历经几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阶段积淀而成。传统民居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累之后,与地域环境已然充分融合,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家乐业,也就形成了他们各自的民居建筑风格。因此,新民居的发展不应该割裂传统,而是应该向传统民居学习并提炼,以更好地体现其地域特色。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这也就要求新民居要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机更新。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整体规划的原则;
  2)以人为本,新农村民居应该是为农民设计的居住建筑;
  3)民居与自然最亲近,在新民居的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环境的融合,与自然的统一;
  4)生态、环保、绿色的建筑方法。
  
  3安化新民居怎样与地域环境结合来体现其地域特色
  
  3.1从地理、地貌方面来体现
  地理、地貌方面要体现地域特色就要更好的结合地理地貌来进行设计。
  整体而言,传统村落大多是自发选址形成,其空间形态及建筑分布体现了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在地理、地貌方面,安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安化民居建筑群落组合及布局呈带状形式,建筑依山就势而建,与自然山体保持了适宜的比例尺度,且竖向层次分明。
  从流线上来看,安化民居有独特的空间景观序列:以山峦及森林为门户空间,由外而内,蜿蜒展开,呈线性层层递进;建筑群高低错落,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较好地展现出了村落、建筑、山体及人文等多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就民居单体而言,安化民居一般以散屋的形式存在,有别于北方民居的院落布局。随着建筑理论和建筑技术方法的进步,山地建筑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像J.斯大林在1955年设计的乡村建筑方案就可以适应各种坡度的基地要求,利用平行的结构墙在不同坡度的基地上形成错落的空间,以便人们在不同的标高均可进入住宅。笔者认为,此种住宅形式为安化新民居建筑设计在地形的处理方法上提供了参考的可能。(图2)
  3.2 从气候方面来体现地域特色
  传统民居作为各地人们遮风避雨的场所,大多出于明确的功能目的。他们采用天然的材料和适宜的低技术,在满足人的基本舒适度要求的同时,也做到了与大自然保持长久的和谐。安化属于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严寒期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春温多变,夏秋多旱。相应地,在其民居设计中,就常利用朝南坡以获得更多的日照;采用坡屋顶以适应大雨天气;利用深远挑檐以减少雨水侵蚀;利用架空地板来防潮防腐;利用开敞阁楼来储谷藏物等。这些处理方式使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更为亲近、协调。同时,这种利用建筑自身形态、布局、朝向、空间关系等的被动式设计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是健康的,也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设计方法。这些对我们未来的新民居设计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安化传统民居在应对气候条件的种种做法已日臻成熟,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新民居设计时很好的参照和借鉴。诚然,“照搬”不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正确方法,我们在传承的同时,还应注意精华的吸收与适当的改进。像安化的坡屋顶和房顶之间的小阁楼基本是开敞的储放杂物的空间,人们除了在存取东西时会搭梯子上去之外,基本无人问津。而这样的空间在新民居中却可以更好地进行挖掘和利用。首先,在适应气候条件方面它有通风隔热的作用;其次,若适当加高阁楼作为单独的一层,同时在阁楼中加入方便自由出入的小天台,则小小的阁楼既可储物晾晒,又可赏月纳凉,功能得到了拓展。(图3)
  
  4从人文传统方面探索安化地域特色
  
  4.1 民族文化差异方面
  在湖南的民居中,有很多在地理气候方面和安化相同或相似,所以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点,而相同或相似之余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各异,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审美观念各异。
  像湘西的苗族民居和安化民居,它们在很多地方相似,如堂屋在中间、火塘在两旁的布局;底层架空以防腐防潮;又如用阁楼来储谷藏物;再如因受到地形限制而没有像北方民居那样的天井院落等。它们也有很大的不同,安化依托山峦为屏障,进入村庄后,一般以开敞的散屋形式存在,没有院落更没有院子。开敞的堂屋,开敞的生活方式,一个村庄就是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然而湘西苗族民居在经过山险的屏障后,就是一个个带着院落的村庄,表现出很强的防御性。这是因为苗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之前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有交融也有冲突,他们的村庄与汉人的居住区往往相互隔绝,民居中的院落就起到了极强的防御作用。

  4.2 安化的民俗民风方面
  安化人热情好客,客人一到主人就忙着泡茶。安化的茶可以分为很多种,有茶叶茶、豆子茶、擂茶等。安化的茶有名,同时安化的会客空间――火塘,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火塘是村民们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火塘也是一个集中了客厅、厨房、餐厅等功能的场所,同时也是村民熏制腊肉的地方。笔者认为在安化新民居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把火塘这个空间考虑到新民居的设计中去。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火塘有易生灰尘、污染墙面等弊端。对此,我们可以把火塘在逢年过节时作为一家人“围炉向火话丰年”的特色场所功能予以保留,而将它作为厨房、餐厅的功能分离出去,在建筑布局上将火塘独立出来,并把它的地位提升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作为一个在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或会见重要宾客时的传统文化空间。这样既保留了火塘在农村的神圣地位,同时也提升了居住空间的质量。(图4)
  4.3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
  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影响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设计新民居时首先应该弄清我们在为谁做设计。新民居是当地农民的居所,我们要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为他们设计出适合他们居住的建筑。
  堂屋是安化民居中最重要的房间,它一般处在房屋的正中间,开敞布置。这里是一家举行重要仪式或解决重大事件的场所,像红白喜事、逢年过节进餐等都在堂屋举行。在民居左右两边是火塘,这里是平时安化人饮食、进餐、会客的场所。在堂屋和火塘之间是卧室。左右两边布局相仿,受中国左尊右卑的传统思想影响,一般左边是住年老的父母,右边是成家了的大儿子住的地方。
  安化民居一般只有一层,这是安化民居的基本布局,是由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形成的特色生活空间,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民居空间。但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进,我们的新民居的空间在顺应安化特色民居空间的同时也应进行调整和改善。我们可以把堂屋、火塘等公共空间按原有布局放在首层,把卧室、主人房等私密空间放在二层,这样空间更合理,并且还可以节约更多的耕地面积。或者可以将堂屋的空间分离出来,单独建一个或几个全村的正堂屋,村民们可以在这举行他们的重大活动。这样不仅将全村人联系得更紧,最重要的是可以将民居从“一明两暗”式的三开间的布局方式中解放出来。
  
  5总结
  
  历史在前进,文化在发展,同样,我们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扩大而不断变化发展。这种变化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论长短、不论曲折或顺畅,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清醒头脑,去粗取精,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我们的新民居得以进化性的发展。
  一栋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亦即该地的文化标志,她能传承历史,能体现现实,也能影射将来。也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也只有坚持这样的设计方法,我们方能杜绝“千城一面”、“全球共容”的建筑界现状,方能再绘我们原本丰富多姿、个性共存的建筑风貌。
  
  参考文献:
  [1] 柳肃.湘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中).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杨慎初.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5] 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