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效益分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早龙 郭天赋
摘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各方都在尽可能减少或者转移自身的风险,使自身的风险最小化,而自身的收益最大化,从而造成建设各方的冲突,以至于影响整个工程的实施。本文利用和谐管理理论从“风险分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出发,综合考虑了建设各方承担的风险和收获的效益,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和谐管理理论; 风险分析; 效益分配; 分担机制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6-0117-02
1前言
工程项目建设市场主体各方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而且伴随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难度不断加
大,风险程度日益提高。现在建设市场为卖方市场,有时业主往往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在合同中订立不平衡条款,将项目风险通过合同条件完全转移给承包商及其它项目参与方。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报价时,往往准备了一大笔不可预见风险费,如果风险不发生,则业主多支付了这笔费用,而一旦风险发生,则又不足以弥补承包商的实际损失,承包商没有合理的利润就没有履约积极性,只能想方设法索赔,偷工减料、放慢速度、拖延工期,逼业主赔偿,甚至导致合同的失败,最终损害工程整体利益。合同中苛刻的不平衡条款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受伤害的不只是承包商。但是反过来如果承包商不承担任何风险,则承包商没有任何控制费用的积极性,不仅不努力降低成本,而且想方设法提高成本以争取自己的收益,结果同样损害了工程整体效益。所以,只有公平、合理地分担风险,才能使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好,而业主则可获得合理的报价,从而提高工程整体效益,提高合同双方的信誉。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谐主题的提出
2.1和谐主题的提出
和谐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它从对社会上“内耗”现象的关注开始,一方面深谙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和谐”思想的精辟见地,一方面得益于80年代中期新老三论的盛行,重点从系统工程角度建立了一种通过和谐机制减少内耗、提高组织运行和管理绩效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基础假设是存在一种称为“和谐态”的最优状态,系统通过建立和谐机制可以从不和谐逐步逼近和谐态。席酉民教授将 “和谐”的界定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和谐管理被定义为“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和谐管理理论成为在一定环境下紧密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面临着特有的内外部环境,因而存在着特定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个重心,组织面临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管理问题[1]。
和谐主题是指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情境下,通过外界环境与自身状态进行信息加工、过滤、判断和选择,从而提炼出来的有关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心或中心工作议题,它是对组织近一段时期内所开展工作的中心思想的陈述,是组织发展的要害所在。即在特定情境下,组织中人与物要素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和谐管理通过两条路径达到组织发展或绩效改进的目标,一方面针对不确定的人要素加以应对,另一方面针对相对确定的物要素,从而达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初衷。
2.2 和谐主题的基本性质
从和谐主题的涵义可以推出其应具有的基本性质:
2.2.1全局性。和谐主题表明组织的整体行动意向,它对组织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是组织整体和谐所参照的中心。组织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都应围绕和谐主题进行。
2.2.2相对稳定性。由于和谐主题是组织与环境或者人与物要素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深层次的、本质的或核心性问题,所以它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反过来,正是因为和谐主题具备相对稳定性,它才能为组织发展提供某种指导原则和标准。
2.2.3情境依赖性。和谐主题的凸现依赖于特定时期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环境要素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原有主题不再适应组织发展,新的和谐主题将凸现出来。
2.2.4主观认知性。组织面临的管理问题纷繁复杂,要从中提炼、归纳、判断出组织发展的核心问题有赖于组织成员尤其是组织领导的主观认知。
2.2.5多样性。不同的组织面临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具有各自发展的特色,因而主题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质量、销售、规模、流程、权力、品牌、客户、文化、能力等等都可能成为某个组织在某个发展阶段的和谐主题。
2.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谐主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大部分研究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然后在有限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尝试性地应用,与国外首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才有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的研究方法迥异。从数理方法的角度重视风险识别方法研究,没有从实际数据分析和风险因素的具体内容出发,这样就容易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脱节。并且,我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仅限于各行为主体本身,业主、施工方、监理方等从自身角度出发,减少自身风险,或者转移风险,使自身的风险最小化,而自身的收益最大化,易造成建设各方的冲突,以至于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内耗”现象严重。由此根据和谐管理理论提出建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和谐主题,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析,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建立新的风险分析与效益分配原则,即“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实现建设项目的整体最优化[1]。
3风险收益分析
风险管理,无论是采取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加强技术保障和安全生产监督机制以及人员风险意识、风险文化的培训等,均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投入的功能分析,风险管理是属于减少不确定性的保障投入,不参与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表现看是各项投入中唯一没有确定性收益的支出。是否进行风险管理投入,投入多少取决于项目决策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水平。所以,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研究降低风险损失的最有效措施并进行风险收益与成本分析(Benefit/Cost),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风险管理投入与项目收益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项目的风险控制、防灾防损系统,来保障项目的正常运作和遭受意外损失补偿的同时,要考虑其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风险管理,首先一定是要明确其风险收益,即实行风险管理后能带来多大的效益,如果为风险管理而付出的代价不能通过风险管理带来的效益得以弥补,则应考虑实施风险管理的投入是否值得,应该以何种方式实施多大程度的风险管理合适等。英国卫生安全执行局认为为降低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降低风险后所得到的收益相比应该成一定的合理比例,并公布了风险的标准,确定了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计算出的风险水平都是经过合理的努力可达到的最低风险水平。同时英国国防部也开始接受了以何种方式实施多少风险管理才是适度的观点,并提出要对风险实施适当的管理[2]。
因此,面对风险管理的计划、策略有很多可选方案时,风险效应和风险投入就存在一个上界和一个下界。当风险投入水平一定时,则选择最低的风险效应的方案;当风险效应一定时,则选择最低的风险投入的风险管理计划。
4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
通过增加风险单位,以减低总体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担风险的目的。风险管理依据项目风险管理程式,项目参与方风险分担在每个时期,各方承担的风险不一样,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不一样。如果合理的分配风险承担方,使有抵御风险能力的一方去分担风险,不仅可以使总体风险降低最低,同时也能对承担方带来风险背后的机会收益,使各方风险效率达到最优。研究风险的任务就是将各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减少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然后将剩下的不确定性的责任分配给最适合承担的一方,从而实现风险分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4.1 基本模型
4.1.1有n个参与方,有m种风险,以Rij(1≤i≤n,1≤j≤m)表示第i个项目参与方所承担的第j种风险。要想取得一定的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一均衡市场,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即承担的风险越大,要求得到的风险补偿也越高。
4.1.2各参建方都愿意承担风险,付出成本,因为项目能给自身带来收益,而且大于承担风险而支付的成本。
4.1.3第i方收益,Yi=Yij(Ri1,Ri2,...Rim),第i方成本,Ci =Cij(Ri1,Ri2,...Rim),第i方的满意度为Pi= Yi- Ci,Yij 与Cij分别表示第i方因承担第j种风险应得到的收益或应付出的成本的权重。风险分配的目标是在项目风险一定的前提下,使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分配整体满意度达到最大,即
设按如下方式分配风险:假设参与方收益和成本均为风险的线性函数:
表明,当项目任一风险完全由对该项目风险偏好系数最大方来承担,则项目的整体满意程度最大[4]。
4.2 分配原则
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分担原则,如凡是企业自身能够把握的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凡是企业不能够把握的风险由政府部门承担;对界限不明的风险,在发生时可以通过磋商解决;因动乱、暴力等原因发生的政治风险,一般寻求国际组织(国际银行,亚洲银行)采取政治担保方式解决等。并且,项目结合我国实际及项目本身特色,研究分析其分担模式,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担机制设计[5]。
5结束语
合理公正的风险及收益分配机制,是实施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本文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建立新的风险分析与效益分配模式,即以“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实现建设项目的整体最优化,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21~26.
[2] 甄玉敏.项目融资风险与防范[J].长春大学学报,2003,(3): 44~46.
[3] 罗顺梅.我国政府在BOT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分担[J].经济与管理,2002,5:15~16.
[4] 韩传峰,王玉虎.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担管理模式系统分析.建筑经济,2007,8:68~70.
[5] POLKR, PLANKRE, REIDDA. Technical risk and new product success: An empirical test in high technology business market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6, 25(6): 298~3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