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场的共生哲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煌斌 曾琦芳
摘要:本文基于对波普三个世界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康德哲学作品的联想,提出并解释了建筑场概念,同时尝试着用该概念来扩充对康德哲学思想的阐释。本文主要分析了“物自体”与“现象”二分、崇高感、道德律令以及“人为自然立法”四方面思想与哥尼斯堡建筑场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场;共生;康德哲学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3-0047-02
收稿日期:2006-11-28
作者简介:林煌斌(1981-),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
1 引言
人与环境处于共生状态,人创造了环境,生态、和谐的环境又会促进人的发展。在人所置身于其中的环境里,既包括纯粹客观的物,又承载着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物。波普把纯粹客观的物组成的世界称为世界一,把凝结人的思想和文化的物组成的世界称为世界三,人类的主观心理活动构成了世界二。在波普看来,世界三对于人的影响更大,它更为直接地作用着人的主观世界(世界二)。[1]本文认为,虽然波普的学说有片面之嫌,但他无疑指出了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世界对于人类自身有着不可忽视的涵育功能。波普意义上的世界三包括可以弹奏音乐的乐器、凝结人类思想的书籍、体现人类设想的建筑等等。然而,本文并不满足于单纯谈论世界三对于世界二的影响,而是试图把建筑作为研究的核心,探讨通过建筑连缀起三个世界的整体对于个人的影响和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建筑场的概念。它既不是纯粹的物理场,也不是完全的心理场,更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结合。建筑场包涵人本身及人相互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融为一体。建筑场中人和建筑是相互塑造、相互共生的。本文提出的基于建筑场的共生哲学分析是源于笔者在阅读伊曼纽・康德哲学作品时的联想,如果要真正理解伟人的创作和思想时,是否应该到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去参观,到他所曾经历的生活环境去体会,是否应该到与他创作思想共生成长的建筑场去体验?是否应该到康德故居到弗里德希炮台间的被后人喻为“哲学大道”的街道去体验?答案是肯定的。
2 建筑场概念阐述
建筑生态环境学是指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2]建筑场就是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共生所形成的和谐整体,它包括建筑物、气候、山水、土地和植被等。在参与塑造生活在该建筑场中每一个内界(精神)的方面,建筑场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莫扎特是在18世纪非西方的建筑场中成长的,他的音乐语言将是什么模样?他还会攀登上西方古典音乐的顶峰?他还会有千载独步的成就?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不仅指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也包括惊叹宏伟秀丽的建筑。宋朝苏辙则直接强调“……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而后知天下之巨丽”,也可见古人对建筑场的理解。
孔子故居面对阙里街,夹于孔庙、孔府之间,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地方,门内为孔子故居,内有御赞碑亭、礼器库及诗礼堂等古迹,如果换成是古希腊建筑,那能和《论语》中的意象和语境对得上号吗?孔子一生除了住在鲁国外,其他时间都在周游列国。游览这些建筑场对我们了解孔子生平和学说是会有帮助的,至少提供给我们想象力的空间。
莫扎特经年累月接触、感知到的建筑,包括教堂、剧院、音乐厅和普通民居。所有这些环境结合一起营构了一个建筑场,这样的建筑场对其音乐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宗教、音乐方面,正如流水孤村、寒鸦古木的建筑场塑造中国古代诗人一样,这样宗教建筑场造就了莫扎特的宗教音乐,建筑场同音乐是共生的关系,他们之间的语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圣・彼得堡18和19世纪的建筑(含教堂、修道院、火车站和普通人的住宅)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因为在这两百年里,俄罗斯出了不少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从收集的建筑文献出发,笔者试图从这些建筑场中听出、见出文化巨人的文化创作同这环境建筑场内在、微妙和隐蔽的关系。如果这些建筑都换成欧洲建筑,那还有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乐?还会有俄罗斯味十足的旋律吗?可以肯定的是18世纪俄罗斯的建筑场参与了“甜美忧郁”的创造。
建筑场同音乐、诗歌、绘画和哲学思维等都有微妙的内在关联,这微妙关联正是共生的哲学。建筑一舞台、人生一出戏,建筑场构造了大舞台,其他文明活动在该舞台上展开。
3 析康德哲学思维形成的建筑场
在阅读康德著作,在研究他的哲学继承关系时,常局限于哪些思潮对其哲学体系形成的影响较大,可以列出如牛顿力学、18世纪的天文学等等,几乎所有研究康德的传记著作都忽略分析康德所生活过的建筑场的分析。柏拉图说过:几何学把灵魂引向真理,产生哲学精神。建筑场是由无数个几何形体构成,康德的哲学精神不可避免地在建筑场中酝酿与共生。
3.1城市历史与“物自体”和“现象”的二分
“物自体”和“现象”的二分是康德哲学的基石。在康德看来,我们无法真正认知物本身,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主体对物自体给予人刺激的整理。对于康德的这个思想,我们不仅要从哲学史进行分析,更应该从康德所生活的城市历史与其理论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历史上,普鲁士曾经分为东、西普鲁士两个行政省,东普鲁士的首府叫哥尼斯堡。1724年康德就诞生于此,1804年这位哲学家逝世并长眠于此。作为首府的历史赋予哥尼斯堡一些雄伟壮观的标志性建筑。徜徉在这些建筑之间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追忆那些辉煌的岁月。然而康德在世时哥尼斯堡已经沦落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曾经的浮华与眼前的寥落形成了极强的对比。面对此情此景,熟悉历史的康德很可能会产生世界如梦、历史变幻的想法,这是否是他把“物自体”与“现象”对立起来的原因呢?据说康德除了曾到几十英里外的但泽旅游过外,几乎没有走出哥尼斯堡一步,真正做到了“不出户、知天下”,“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虽然说地理意义的旅游很重要,但是伟大思想的升华却是孤独思索的结晶。康德习惯了哥尼斯堡,当然也习惯了这个城市的建筑,也许康德只有在这样的建筑场里才能做出令后世叹为观止的思考和写作。苏联学者古留加曾写过:“按照惯例,我们叙述康德的一生要从叙述他生活的那个城市开始,哲学家的那些严密学说仿佛是用这个城市的花岗岩石砌筑而成的”[3]。很可能,康德的思想不仅受惠于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家,更受惠于城市的花岗岩和城市的历史。
3.2崇高感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
事实上,康德的哲学体系本身就宛如由花岗石砌筑而成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给读者以崇高的美感。在哥尼斯堡及其周边的地区并没有高山峻岭,就外部环境而言,教堂建筑和星空是康德有关崇高概
念的两个刺激源。同时还有抽象意义上的崇高――数学和力学上的崇高。如果把康德哲学体系比做哥特式大教堂,那么其尖顶便如他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头顶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罗伯尼切教堂是康德住宅对面的标志性建筑,偏爱眺望的康德,同罗伯尼切教堂默默对话,随后堕入沉思默想,悲壮沉郁。
3.3道德星空思考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哥尼斯堡的建筑场净化、营养和拔高了康德,助他登高临远,洞察一切。星空之所以被注意到,与哥尼斯堡挺拔的教堂建筑的指引是分不开。建筑引发人的思考,也激起康德对道德星空的探索,使其越来越体会到人性之伟大、人性之美,引发“人是什么”的思考。康德的星空与古希腊的宇宙(cosmos)概念一脉相承,在康德的宇宙中一切都井然有序,并充满着人的意志自由。或许正是这种以教堂为背景的星空,成就了康德“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考[4]。
3.4城市建筑与“为自然立法”思想
康德习惯于每天出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他会想起哥尼斯堡这个名字还与一个数学难题联系在一起。在哥尼斯堡的莱茵河上有七座桥,将河中的两个小岛和河岸连接。生于斯、长于斯的哥尼斯堡人产生了一个疑问:能否寻找一条路线,经过每一座桥只一次而能回到出发点。整个城市没有人能解答,欧洲的著名数学家也一筹莫展。后来数学家欧拉于1736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为拓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初等的例子。如果哥尼斯堡人没有提出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也不会成为数学上的著名问题。这说明哥尼斯堡人非常喜欢理性的思辨。康德应该经常在七座桥梁上漫步,桥梁以及七桥问题对他那善于思考的气质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他的前提是“物自体”与“现象”的二分,所以他认为自然本身并无规律,所谓自然的规律只能是人先天能力赋予的。这就是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这一“革命”后来被视为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分水岭。对于专业哲学家来说,哥尼斯堡七桥与康德哲学是个“弱”相关关系,但又有谁能否认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呢?
4 结语
在阅读康德的哲学著作和浏览哥尼斯堡城的建筑时,我们深深感动于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及与其哲学思想共生的建筑场的壮丽。建筑场可以使人产生崇敬感、敬畏感、使人兴奋、激昂、深沉、伤感、惆怅……建筑场可以容纳人类所有的情感中。建筑场可以影响人们的深层意识,对人们在形成科学、人文、历史、物质、生命、环境、技术等观念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在建筑场理论分析基础上可以融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使设计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最佳答案。建筑场与意识共生发展,它不仅是对和谐发展观的补充,也将进一步推进建筑设计思想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2]孙鸣春.生态环境设计中的诸多因素[J].环境设计,No.01,2002:21-24.
[3]贾泽林译.康德传.北京:商务出版社,1981.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