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传承与人性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莉华

  摘要:本文通过绍兴袍江世纪街地块的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探索怎样在原有地域文化基础上,通过整体布局的规划、空间形态的塑造,宋营造即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空间模式和居住形态的住区环境。
  关键词: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空间模式;居住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4-0077-03
  收稿日期:2006-03-28
  作者简介:张莉华(1966-),女(汉族),浙江奉化人,现为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讲师。
  
  1 引言
  
  当今,我国的大部分沿海省市都进行着大规模的由城镇向城市化迈进的策略,大多数旧城镇内住区更新往往采用一次性的重建政策,大量的传统居住村社、街坊被全面拆除。在这些被拆除的传统居住空间中,不仅有值得保存和有研究价值,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地区与文化,而且还承载着发达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是某些地方文化的蕴藏地,它对这些文化的传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可能是外来文化的融汇处,对当代的文化衍生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盛行的“简单化的大规模动迁,不仅毁灭了这些难以再生的地方城镇形象,而且大部分原地居民被迫搬迁,社会网络彻底破坏,再加上新的规划设计忽视对原有空间文脉特征的呼应,使得传统地区居住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消灭殆尽。”
  与此同时,城镇新区的居住空间由于开发建设的时间仓促,量大面广,以及资金、开发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其难以做到精心营造,因而忽视了居民的社会行为、心理等多层次需求与空间环境的关系。虽然越来越多的居民花了高价住进高尚住宅,拥有了自己的“美家”,但他们往往找不到“家园”,更谈不上“精神家园”的寄托。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它的随笔中讲到“我时刻惦挂着我的家,这魂牵梦绕的家”。这魂牵梦绕的“情结”从我们当今社区规划的角度而言,就是一种文化认同感和住区归属感。
  在绍兴袍江世纪街地块的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中,我们提出的是怎样在原有地域文化基础上,通过整体布局的规划、建筑语言的提炼、空间形态的塑造,来营造既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空间模式和居住形态的住区环境。
  
  
  2 强调地域感、人文感、归属感取得地域文化认同与区域社会认同一个地域有其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并由此构成了现代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形成社会空间
  
  在每一个特定地区,人居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居住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区域居住空间的文化特色。一方面空间物质形态的积淀延续了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随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要达到地域文化与区域社会对居住空间的认同,将要在三个层面上做到互动与整合。
  
  2.1文化背景:绍兴地处杭州湾南部,北临上海市,地域性质属江南水乡带,但因北为上海,尤其是在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与渗透的今天,其必将融入上海的商业文化甚至还吸纳一些健康的市井文化。正因如此:本规划在区域功能与环境的定位上采用以“水”为主题的规划设计手法,除必要的功能区以组团形式呈现之外,其他区域都以柔性的线形规划为主,这一方面是应对江南水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符合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营造思想。其次,从人文角度出发,将绍兴历史文化与现代居住与商业文化相结合,在规划设计的定位上,规划特别将江南水乡常见的“村口街市”变化为有现代商业经济理念的“水市”并融入整个规划设计之中。以期达到对本区”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2规划方式:绍兴袍江世纪街地块的规划以江南水乡为主题,融入现代居住与商业文化。在功能区与功能区的配置上,讲究城市肌理的分配,同时融入生态湿地系统与生态走廊及其他一些生态景观手法,在规划的形象表达上更接近于“自然生态”。
  
  2.3建筑设计:综观目前部分沿海城市,建筑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形态从数年前单一性发展到日前的千姿百态。从近几年建筑设计的成果看,虽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许多建筑在仔细辨析与审视之后就会发觉都缺少文化内涵,像一张华丽的包装纸。有些建筑虽然以什么风格、流派、手法来进行设计,可缺少了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
  在绍兴袍江世纪街地块规划方案中,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建立起从住宅形式到邻里、社区乃至本区域的场所结构层次。既反对建筑作为单纯视觉美的创造,又反对仅仅满足功能需要,而是强调多种因素的综合,强调建筑形态与环境的联系,在生活方式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渐进过程中,提倡文化传承和人性关怀,并由此启发与倡导新的文化观念。对建筑群体的构想也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探讨与尝试,通过设计一组或几组系列形态,全面提升本项目的建筑文化氛围与语言内涵,以此来解读地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之经典。
  
  3 深化道路组织构架和空间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3.1道路交通的组织构架:在人车系统是合还是分的问题上,绍兴袍江世纪街地块规划方案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实行有组织地人车共存的交通模式。人车共存并不是简单地将人车混流,而是有组织地将人行与车行路线在水平方向适当分开,通过路面设施,人为管理的方式将人车分流。人车分流,以区域公共空间序列为发散地,通过支线道路向各个居住区、邻里院落辐射。同时在沿步行道路空间增设休闲设施,为行人的步行提供心理快感、视觉愉悦。车道则沿快速干道与主要干道深入停车汇集处,并使尽端车行路及沿路停车区与通向邻里院落的步行道在步行入口附近相交,体现人车互利,车为人存的人本思想。
  
  3.2空间组织结构:在规划方案中,形态空间组织分为5个层次:(1)单元住宅,即各形态基本一致的叠加别墅;(2)街区式邻里,即联体或联排式住宅;(3)多层居住公寓或酒店式公寓;(4)大型商业中心;(5)水市、风情街、文化街等。整个社区围绕中心的公共空间序列组织安排,中心公共空间为开放式布局构成,除单元住区以外,社会需求者亦可进入,但每个街区邻里都有门卫保安措施,邻里间局部为封闭式。每个街区式邻里一般由一组或几组系列建筑构成,有较为私密的邻里花园,适合老人与儿童休息与玩耍。由于江南气候多为潮湿而季节性强,且大都均喜南向等行为心理特征,可采用围而不合的空间模式,亲切的空间尺度,但又没有封闭感。同时,街区式邻里通过地块划分,有利于分期开发或方案的应变。
  
  4 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渗透性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而言,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们的居住空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居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人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人居所处地域及周围的城市或城镇格局、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同时还涵盖居住区生活、文化特征等,即所谓的“文脉”特征。人工环境作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经济技术因素的外化表示。这里之所以将人工环境单独提出作为影响居住社区营造的重要环境条件,是基于居住社区作为地域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受到周围各系统要素及更高一级系统的制约,并与它们共有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交换与文化渗透关系。因此,理想的居住社区应是恰当地“契入”周围环境,并具有强烈的景观特性。
  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其本身就是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因此,在本规划的景观设计中,突出自然景观如小丛林、湿地、生态走廊等的“原始与粗犷”,同时又把大造景观的精巧与现代渗透其中,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5 结语
  
  人居环境优劣的程度,不仅在于功能,而在于如何把精神需求融入其中。为此,我们必须关注所有的人,探究他们的生活世界,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与交往方式;实现他们个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关注他们对重新选择生活空间及对未来生活世界的思维方式,以满足居民真实的生活情境与需求,营造美好的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