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开局之年 物流业新的起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敬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良好运行的大背景下,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政府建立协调机制创造的有利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现代物流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2006年物流业进入国家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让我们更有理由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也是我们从1月12日召开的“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获得的信息。
2006年物流业总体发展状况
在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3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对2006年物流行业的特点做了如下点评: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对中国物流业来讲,这一年是振奋的一年、实干的一年、调查研究的一年。总的来说有五大特点:
第一,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为中国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物流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的确立,特别是物流业在服务业中的重要作用,物流业已成为各级政府规划与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2006年对中国物流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物流业的基础与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2006年物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见表1。
统计数据说明以下几点:
1.中国国民经济处于高增长区间,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16.4%)与进口物流总额(增长25.2%)的增长是推动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
2.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1%,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16.5%提升到17.1%,说明物流业在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
3.能源费用上升使2006年运输费用增长12.1%;库存上升与配送业务增加,使保管费用上升16.7%。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上年略有下降。
4.全球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我国海运服务需求量大,但运力不足。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逆差额达130.2亿美元,约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1.4倍,2006年仍然如此,说明中国物流企业还没有能力进入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服务领域。
第三,整合与细分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的主旋律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制造与流通企业物流外包释放速度加快
2006年,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重点制造企业的物流市场调查,物流外包,特别是销售物流外包明显加大。以5%-10%的速度增加,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已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1%。
2.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
由于专业化分工加快,产业细分,必然形成专业化物流市场,有些物流公司成为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如连锁超市物流、家电物流、服装物流、汽车物流、能源物流、商品混凝土物流、钢铁物流、危险品物流、烟草物流、医药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等。在国际上有综合物流服务商,也有专业物流服务商,中小物流企业一般以专业物流服务为主。
3.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占物流市场的比例有所提高
在国际上,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的营业额在整个物流市场中的比重,2004年美国约为10%,欧盟约为15%,中国在5%左右,欧美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以20%的速度上升,中国已达到30%左右。
4.物流企业整合、重组,重新洗牌已经开始
中国作为全球新兴的物流市场,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后,必然进入物流企业资产整合、重组阶段。联邦快递对天津大田、TNT对华宇、UPS对中外运的股权并购,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宝供与福田物流的重组,以及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中储控股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说明了这一点。
5.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物流成为新的探索重点
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确立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布局将产生重大影响。东盟10+1,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欧亚大陆桥的建设,也会对中国物流格局产生变数。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物流有鲜明的集群供应链特色。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对工业品物流提出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双向物流体系。
第四,物流领域成为外资新的投资热点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制造业总量已排名全球第四,而国外资本的最终目标是占领中国的服务业贸易市场。据世界银行统计,服务部门的外国投资,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外国投资的25%,90年代增至50%,2002年已达到60%。在中国的服务业中,现代物流业是一个重点。由于2005年底中国物流业全面开放,2006年成为外资大举进入的一年,竞争最激烈的是国际货邮及快递业。
第五,物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得到广泛关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将2006年定为调查研究年,在2005、2006两年中,完成了由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商务部、教育部下达的以及联合会自立的重点研究课题18个。许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也加大了调研力度,有一定水准的研究课题不下50个。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遇到了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新的战略措施和理论指导。
土地政策将对仓储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仓储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说,2006年仓储业稳定发展,几项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都超过17%,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1.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56个大型仓储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仓储业务增长17%,运输配送收入增长17.2%,商品销售收入增长25%,质押业务收入增长183%,现货市场业务增长14.2%。
2.基于仓储业的物流增加值增长较快。如果将保管业务作为仓储业的基础业务,那么配送、包装、组装、加工、现货市场、信息服务、质押监管等业务就是仓储业的增值服务。2006年,除了加工业务因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而下降34%之外,其他业务都取得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盈利企业的业务形态基本上都实现了综合化,实现了物流增加值的增长,从仓储业所能展开的多种业务前景看,综合物流仍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3.货物吞吐量增长,货物周转速度进一步加
快。56家企业实现货物吞吐量7443万吨,比上年的5916万吨增长了25.8%,增长了18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速度13.9次/年,这主要是因为黑色金属材料供给增加,平均库存比上年增长;家电等产品供大于求,压库现象较为普遍。
4.能源及重要生产资源仓储设施建设速度加快。随着能源、资源短缺情况的加剧以及石油价格的上涨,国家和社会对能源及重要生产资源仓储设施的投资加大。各大港口附近兴建了大批的储油罐、内地的炼厂、油品经销商都在扩大储罐投资。国家已在浙江、青岛建了三个国家级储油基地。广东、大连、上海、日照、黄骅等地的储油基地都在迅速扩张。
5.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进一步趋于理性,盲目发展物流园区的势头有所遏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园区的规划更为合理,加强了对物流量和流向的研究分析,加强了可行性论证的科学性;二是随着更为严格的土地控制政策出台,地方政府提高投资仓储业的用地门槛,提高了投资强度和进园企业的审批标准;三是一些地方政府调整了物流园区的规模,减少了物流用地的审批。
6.国外基金机构投资中国物流地产,从事物流地产的企业增加,物流地产供给量增加。以普洛斯为代表的物流地产企业,在2006年得到长远发展。到目前已有100万平方米库房建成并被客户租用。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丰树集团也在上海、沈阳、天津等地购置了大量物流地产。仲量联行进入中国后,不仅深入研究中国仓储业情况,还协助物流地产商大量收购物流地产。
7.物流金融业务仍然是2006年关注的焦点。2006年,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研究开发物流金融产品。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质押业务增长高达180%以上,与200多家银行分支机构开展监管业务,监管点多达460多个,质押贷款额超过150亿元。中远物流、中外运的该项业务发展速度也很快,三家国有物流公司成为该项业务的第一方阵。
8.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严厉制止以租代征,土地出让金收支纳入财务预算,以及新增建设用地大幅提高土地使用费等,将对仓储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制止以租代征将会遏制农村绕过政府控制建库,对抑制仓储业的过度竞争和节约土地大有益处;二是削减了政府出让土地的内在冲动,但也有可能减少仓储供地;三是取得土地的成本可能会大幅提高。据了解,仓储用地的地价比上年增加了30%-50%,有的成倍增长。由于征地不易和土地昂贵,一些新建库房不得不设计为楼库。
9.保税仓库的发展势头依然不减。上海、天津、大连设立保税港区,另有宁波等8个港口实现区港联动。
2006年,政府层面对仓储业非常关注,在绿化率、库房设计规定、仓储企业重量中的税收基数计算等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条件。这对我国仓储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报告会上,姜超峰先生代表众多仓储企业呼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解决仓储业困难的政策:如降低对仓储企业的投资强度要求标准,降低仓储企业营业税率,出台鼓励仓储企业进行资产置换的政策,鼓励仓储企业重组与联合等。
计重收费有效遏制超载
基于汇通天下的公共货运信息服务平台的大量数据,对2006年普通货物公路运价波动进行了系统分析。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汇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翟学魂说,2006年公路货运运价上涨,燃油涨价以及计重收费是影响运价上浮的两大主要因素。同时,运价上涨、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正在对整个公路货运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也有相对消极的影响。
1.货运市场总量
2006年全国货运总量比上年增加了9.1%,货运总周转量增加了12%。
2.运价走势
2006年底普通货物运价综合指数比2006年1月上涨了15.1%。其中,整车运价上涨幅度达到25.3%。运价上涨完全被油价上涨以及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所驱动。其中,油价对运价上涨的贡献为17.4%,计重收费对运价的上涨贡献为82.6%。
3.市场格局
计重收费在2006年被证实是十年来最有效的“治超”策略,随着实施计重收费高速公路覆盖面的扩大,普遍性的超载正在成为历史,长途货运车辆大型化成为明显趋势。2006年,半挂牵引车在重卡中的份额迅速增加。
成本分析表明,2006年要素成本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运价上涨的幅度,道路及能源等垄断性资源的拥有者进一步挤压了货运服务的经营收益。这种“剪刀差”从根本上遏制了货运行业大型企业的发展。
政策主导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公路货运行业极度分散化经营的基本格局。在分散化经营的基本格局下,小型货运公司中的零担专线公司在2006年得到较快的发展。速度快、服务有保障的零担专线公司正在从大城市向中型城市、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拓展,形成对货运中介型“配货站”的快速替代。
极度分散的市场环境使得以普通货运为主的大型运输企业投资回报恶化。而TNT收购华宇后遇到的困难会适当放缓外资进入中国公路货运行业的步伐。
另一方面,分散经营为市场平台性服务提供了持续的发展机会,例如,以公路货运枢纽为核心的物流园区,以公路配载为核心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都得到了市场发展机会。
展望2007年,计重收费将毫无疑问得到进一步实施,这将导致运价继续保持高水平上涨。即便油价维持不变,整车运价的涨幅不会低于15%。由于道路及能源两大资源对从货运行业收益的控制不可能被弱化,整个行业依旧会在小型货运企业为主的格局中寻求发展的途径。货主对准时达到的强烈需求以及零拼整的显著收益,将使小型零担专线公司替代小型货运中介成为主流角色的过程进一步加速。面向小型货运企业的平台性服务,或者说货运行业基础设施正在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机。
翟学魂建议,只有调整道路与货运行业的利益分配,才能给公路货运业提供发展的机会,而鼓励平台性服务的深化发展是当前促进行业服务水平及效率提升的基本途径。
信息化建设应纳入统筹规划
在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特别提出物流信息化是建设重点。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取得跨越式的进展。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介绍,当前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基础信息缺乏,数据采集困难,标准不统一;信息与业务管理脱节,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欠缺;国内物流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信息服务业的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滞后。
为了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他建议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物流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各项基
础建设
据了解,现在许多相关部门都在制定十一五期间与物流监管相关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但缺乏相互配合及统筹规划,今后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标准统一。建议明确由发改委牵头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制定物流信息化专项规划。通过这样的交流合作,减少重复建设,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促进信息标准体系的形成。同时也要制定保证政务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则与办法,促进各物流相关的政务信息平台做好社会服务。
第二,重点抓好若干基础性公共平台
一般说来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可由民间资本来建设,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不一定都要政府去投资建设国家级、地区性的平台来开展商业性服务。但是政府必须负责建设若干基础性和政务性的公共平台,既完成相关监管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以此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建议当前首先建立或完善电子口岸系统、“大交通”监管系统、特殊商品物流的监管系统这三大最重要的支柱系统。
加强对于一些重要的特殊商品的物流监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议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建设:一是对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例如重点食品、药品等,要实施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监管。二是建立全国危险品联网实时监管系统。加强对危险品储运的安全监管,预防和减少危险品储运过程中的恶性事故,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采用RFID技术监管危险化工品已有突破,上海和广州都已有成功的实践,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的危险品物流监管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避免各地各自为政、自成体系。
第三,加大对RFID技术、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2006年,我国在RFID的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已经达到较先进的水平,例如铁道部的车辆监管系统、上海的气瓶监管系统等。
建议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规划中重视RFID技术的应用,有关主管部门更应制定RFID专项规划。与物流监管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务信息系统,应积极考虑采用RFID技术构建基础平台的可能性。应集中力量首先对政府要监管的物流车辆、集装箱、气瓶等装备、容器,分别制定全国统一的RFID标准,以方便实现全国范围内对集装箱运输全程跟踪,国内所有高速公路站卡电子收费一卡通等。
第四,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在信息化方面投资较多,但是尚未惠及中小企业,物流行业的“数字”鸿沟有扩大的趋势。政府从推进信息化市场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把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物流平台体系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
物流业新的起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指出,总结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突出位置,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符合“又好又快”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全行业的角度,今年我们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制订全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
第二,从解决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推进现代物流产业政策的落实。
第三,关注生产资料物流的发展,促进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转型。
第四,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
第五,统筹城乡物流发展,加快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引导现代物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第七,继续深化物流行业基础工作,加强行业自律。
在2007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明确指出:2007年要“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完善服务业准入标准,健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使用办法,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的任务分解方案。做好服务业重点领域规划和项目建议工作。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物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2007年的确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2007年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机遇,使物流业的发展从“又快又好”向“有好又快”转轨,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
可以看出,对于物流这个新兴产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不仅要求规模、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展望2007年,物流业站在更高的起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8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