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我国新建高校校园设计中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另一方面,优越的自然环境、新城市可塑的空间环境条件、相对无约束的校园规划设计自由性以及全新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可塑性为当前新建高校校址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从而为新校园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新建校园 城市新区 校园文化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城市人口的直线上升,城市的扩张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而同样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需求下,一大批高校校址的扩建、新建和移建工程和近年来兴起的“大学城”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来。由于旧城区用地资源短缺和新城优越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优势在加之新城区发展的政策向导等种种原因,这些扩建、新建和移建的高校校园项目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城市向外扩张开发的新城市地段内。在新城市未成熟甚至未成形的城市空间环境中,新建高校校园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如何融入城市当中而又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校园空间环境的问题。而作为新建校园,又面对着如何传承或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问题。但在另一方面,优越的自然环境、新城市可塑的空间环境条件、相对无约束的校园规划设计自由性以及全新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可塑性为当前新建高校校址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从而为新校园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 新城市环境
  城市新区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大面积的建筑用地资源等优势,这也是大部分新建校址在城市新区选址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政府部门对城市新区发展的战略目的而有意将大学新建校园规划控制到城市新区内,以实现城市资源优势互补、城市区域功能完善和健全发展的目的。可见在一个城市区域地段当中甚至在整个城市结构中高校校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引导新城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教育塑造的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人不但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的人。高校在向社会输送知识的同时,更在传达输送和建设先进的社会文化,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和精神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地,其本身对社会文化发展有着辐射引导的职责,起到了对广大群众进行文化熏陶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大学校园读书育人和传承、批判、发展、辐射、引导社会文化的功能职责的校园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对于城市新区来说,刚刚起步的城市发展、未成形的城市文化氛围等因素恰恰给处在城市新区的高校校园建设提供了挑战和机遇,等待新建高校为城市新区带来全新的精神文化风貌和活力。
  2. 带动新城区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城市新区规划政策中高等教育逐步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商业娱乐服务产业、房地产产业等有了紧密的联系。就拿高校校园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联系来看,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其科研技术成果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新兴的高新企业又急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动生产;与此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机构往往有更优越的设施条件可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因此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自然地成为了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推动着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体,以其稳定的经济需求和带动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其所处城市区域内聚集完备的居住、办公、商业、餐饮娱乐、文化服务设施。如此看来,对于城市新区而言,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促进城市功能结构、经济文化结构的优化配置,从城市新区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高校校园对于城市新区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 影响新城城市风貌特色。在我国急速扩张的城市发展中,城市新区空间环境的发展已不再是自发生长,而是由政府部门在宏观地控制着整体的脉络、建筑风格特色、外部空间环境肌理。但由于宏观规划控制不能够制定统一的、详细的城市模型的缘故,缺乏传统历史文脉、整体空间环境风貌的新城区还需在符合宏观条理的前提下依靠对地域自然环境条件等某一特定统一制约因素的遵循和延续来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高校作为城市功能块儿当中较大的一部分,其较大规模的建筑和外部空间环境完全可以作为整个城市中的标志或区域环境的中心。因此,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有序拓展能够有效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结构,进而影响整个城市新区整体建筑和环境风貌的发展。这一点尤其在高校校园建设处于城市新区建设的时间和空间优先地位时更为明显。
  二、 全新校园建设
  校园建筑和外部空间环境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建筑和建立自身形象风貌的直接表现。校园空间环境承载着校园的历史脉络、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地域特性。它们能够最直接地转变为人们对于一个校园的认识和评价的对象。我国当前已建成的高校校园中不缺乏个性特色显明、文化传统浓厚、生态环境优越的案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等的规划设计致力于打造生态绿色的校园模式;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则充分地继承和延续了历史传统文化;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等等。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造成的高校校园建设周期短、规模大以及对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起步晚、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不成熟等原因,我国当前的高校校园规划和设计实践也暴露了缺乏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弊端。高校校园设计的种种困境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如何建设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又具备显明个性特色的高校校园,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三、 全新校园文化
  空间是活动的场所,高校的建筑和外部空间环境无疑是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交流等一切活动的载体。高校校园从来不是单纯地培养知识性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全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校园具备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和谐活跃的校园生活气息。高校空间作为这一系列师生活动的载体,良好的校园空间环境为师生的各种活动提供合理有效的行为场所之外,无时不刻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优化着空间里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活动,熏陶着使用的人的精神思想、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同时,校园的这种优秀文化氛围通过空间环境的承载,被一代又一代人认知、发展和传承。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在其独特的寄宿式学院体制下发展逐步发展形成了以修道院空间为原形的学院式四方院建筑模式,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以这样的以学院为单位的四方院建筑群为基本单元,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协调有机地扩张生长。从而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着牛津和剑桥特有的学院模式下的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当前大规模高校新址和“大学城”的建设实践虽然满足了高校发展的硬件设施需求,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大规模、短周期、模式化的建设过程中也缺少了必要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稀释、文化驱动缺失、文化指向迷茫等严重的问题。全新的校园建设,可以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上述种种问题,按照理想化的思路统筹兼顾,体现先进的高校教育理念的同时充分考虑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或新建校园的优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都是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可见,在新时期新发展背景下,新建高校校园的设计面临着诸多文化困境的同时,也具有建设新时代优秀校园一步到位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刘万里,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 卢波,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D],东南大学,2005
  [3] 王保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
  [4] 胡靓,大学与城市的互动空间[D],同济大学, 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0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