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民族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全国性的一次教育大转变的实施过程。在这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熟。在这历史性大转变,也对作为全国教育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教育也带来各方面的变化。本文在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及民族教育下定义的基础上,力图阐明在两种不同背景下民族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民族教育
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此后,有学者撰文从学理上探讨了素质教育问题。据1995年的统计,关于“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之多[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人民教育》1996年第6期]。素质教育通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开始形成理论体系。与素质教育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应试教育”通常被打上引号,作为贬义词使用。“应试教育”原先针对的是教育的毛病,现在反省的是有毛病的教育。用一种毛病称乎教育,说明人们认识到这种病不是局部的小毛病,而是一种影响全局的严重的毛病。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因此,在以二者为背景的任何教育现象无论是同一个现象也会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竟争。[转引自熊华生: 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概念的分析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3期
]”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是党和政府交给基础教育的任务。所有这些都证明我们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对教育有了全新的希望。那么,从应试教育转变素质教育对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有何意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应该有何区别?对发展民族教育有何意义?等等问题应该被重新思考。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它只重视少数学生,只教授对应考试的知识,强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唯一性,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承认发展的多样性,倡导个性发展,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注重潜能开发。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方法方面,“应试教育”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倾向于死记硬背,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应试教育”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科
学地评价教育质量。
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得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负担,就得取消考试,即素质教育就是非考试的教育。这种错误观点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诚然,素质教育提出了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进行变革的要求,但不是说素质教育不要考试,而是要使考试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应试教育”以选拔为宗旨,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为唯一目的,其指导思想是功利主义。由于实践中人们模糊了教学评价的质的规定性,把它直接异化成选拔意义上的概念,于是,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就成了各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者及学生和家长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从而导致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追捧”。因此,要明确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教学,即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甄别与选拔只是它的附属功能。
二,民族教育
关于民族教育的概念,哈经雄,滕星主编的“民族教育教育学通论”一书中给定义为,“民族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提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教育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1.依照共同化的民族和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之分,民族教育则分为单一民族教育和复合民族教育两种主要形式。
2.依照多民族国家中人口的多少,单一民族教育又分为多数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3.依照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的划分,单一民族教育又分为支配民族教育与被支配民族教育。21世纪前的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实质上是占支配地位民族的教育。
4.在单一民族的国家,单一民族教育基本上等同于国民教育。
5.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是多民族国家理想的国民教育方式,是民族教育的更高级形态。其近期目标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发展即将经历国家阶段和全球阶段的“多元一体化教育”。 [[1] 哈经雄 滕星:“民族教育学统论”, 教育科学出版学(汉文),2001年,第8,9页][1]
在我国民族教育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教育。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大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和需要。在教育目标方面,既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又要教育学生热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捍卫和建设统一国家的优秀人才;在教育内容方面,既要教授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语言方面,既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又要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字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族标语言文字。
简而得之,撇开国际影响因素而不论,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用语等诸方面,都有“两面适应”、“两面兼顾”、“两手准备”。一般少数民族教育的这种特性,称之谓“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 王锡鸿:《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贵州民族研究 2003年第4期]可见民族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对与少数民族的大一统的教育,即不是利用完全统一的模式,完全统一的内容及手段来,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具有特殊性的教育。民族教育不只是由于地域、对象、利用的语言文字不同而成为民族教育。有学者对民族教育的双重性进行了一下的分析“双重性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体现得较为广泛和充分,二者关系和谐。1、培养目标方面,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又培养他们成为国家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2、教育内容方面,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又要学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历史。3、在教学用语方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囚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4、在教材方面,既有全国统用教材又有民族教材,具有鲜明的双重性。5、在教学体制方面,从宏观看也具有双重性:其一,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到汉族为主的各级普通学校学习,其二,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校学习。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校,是我国民族教育体系的中坚和骨干,是保持民族教育特色的基础和条件。在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内部,有些民族和地区又形成了以汉语为主的授课体系和以本民族语言为主的授课体系,我国民族教育体制和体系体现出一定的双重性。6、在管理体系方面,我国国民教育形成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中的民族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级民族事务部门中的民族教育管理机构相结合的民族教育管理体系。7、在师资建设方面,形成了少数民族教师和汉族教师相结合的民族教育教师队伍。8、在毕业分配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学成毕业,大都回本民族地区,为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到以汉族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或中心城市,加入到汉族社区中去。学生毕业的流向具有双重性。9、在教育政策方面,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既要遵循国家统一教育大政方针,又要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实际,制定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方针政策。这是在教育方针政策方面的双重性。”[王锡鸿:《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贵州民族研究 2003年第4期]
三,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民族教育
如上所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是一个大背景。而民族教育是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国教育同步实行,全国教育的每一个特点民族教育都有,全国教育的每一次改革,每一次转变都在民族教育引起相应的变化。当然,以上谈到的民族教育的特殊方面也会随着大背景的变化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有‘毛病的’教育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教育同样带着自身的双重性进行的,无可非议,那时的民族教育本身也带着许多由有‘毛病’的大教育背景决定的‘毛病’。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民族教育也带来了根深入的发展、更加突出其民族性特点的绝佳机会。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休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1、从培养目标来看,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虽然我们同样强调培养能代表本民族的优秀人才,但实际上因为过于追求应试只能做到掌握了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知识,而不能培养出领悟到民族精神的人。在素质教育条件下,民族素质被高度提倡,重点不是知识,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当然民族学生还应该有较高的民族素质。这就为真正实现民族教育的双重功能打下了目标层次上的基础。
2、从教育内容来看,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课程比较注重离开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烦躁的知识体系,学生学起来也无法或不易与实践结合,教育内容看起来具有民族性但效果不能体现出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的课程体系的特点来看,不仅那些仅属于民族教育的课程体现了应有的民族性(如民族语文,汉语),而与全国统编的课程在结构上具有很多能联系到民族特色的空间。从而为更有效的进行民族教育,发挥其双重性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同,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教育、与做人做事的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课程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活动课程,都要致力于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问题,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
3、从评价体系来看,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因为注重知识,追求分数不能真正实现民族教育的民族性特点。就拿高考来看,新疆维吾尔族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原因在哪里呢?在有些人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文化传统。就因为追求考试分数,学生必须死记硬背该考试的内容,为背诵下的功夫越多,知识掌握的越熟,知识掌握的越熟,考试能靠高分的机会就越高。学生学习用不用功就要看他为学习耗费时间的长短。这正学习观在汉民族文化传统里根深蒂固的。几千年的教育评价制度在汉族社会普遍的形成了一种不可怀疑的真理。家长以这种观点来教育孩子,孩子从小就知道学习和不学习会造什么后果[ 阿・加拉里丁《关于民族教育的质量》载《新疆文化》(维文) 97年第2期]。但是,维吾尔族社会却不然。从现存历史资料来看,维吾尔族传统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直以来比较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掌握实际应用的生产技术而且在评价上总注重最后的整体素养来判断结果。[艾・赛买提《维吾尔族传统道德》(维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45页]这种情况就造成对高考态度的明显民族性特点。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也会理所当然的具有自身特点,当然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论证。但我们已经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当中看到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内容。应试教育对全国国民教育带来的危害,同样民族教育也遭殃了,在应试教育用千篇一律的统一标准,不顾学生文化背景给他们学习产生的影响,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从而使与全国国民教育体系存在细致差别,独特个性的民族教育及少数民族学生付出更多的代价,承担更重的学习负担。
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主要目的。在这种理念下实施的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方面,当然其评价体系即考试也会跟随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民族教育的发展本着自身的特点,按自身的规律来向前进。
基于以上的分析论述,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与民族教育不是孤立的,二者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理念,相当于展开各类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大环境(既包括硬件方面如各类课程教材,技术,又包括软件及师生观念,价值观之类的内容),实施素质教育给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民族教育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人民教育》1996年第6期
[3]转引自熊华生: 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概念的分析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3期
[4] 王锡鸿:《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贵州民族研究 2003年第4期
[5]王锡鸿:《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贵州民族研究 2003年第4期
[6] 阿・加拉里丁《关于民族教育的质量》载《新疆文化》(维文) 1997年第2期
[7] 艾・赛买提《维吾尔族传统道德》(维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8] 哈经雄 滕星:“民族教育学统论”, 教育科学出版学(汉文),2001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2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