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天津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交通枢纽功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本文以天津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三线换乘)为例,从地铁换乘枢纽设施的组成、分类、流线组织、功能分析、地下空间开发研究及与环境的融合等方面阐述现代交通枢纽的特点。
  关键词: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综合交通枢纽 ;交通组织 ;地下空间 ;枢纽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天津经济的腾飞,加速了天津的城市化水平,其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尤以交通问题最为严峻,城市立体化扩展的趋势,引导交通空间竖向化的发展,大城市客运交通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方向迈进。其运量大、能耗低、准时性好、快速安全、交通效率高、低碳等优点成为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重点。轨道交通线网节点越来越成为线网规划和工程设计关注的重点,其核心是如何选择换乘方式使轨道交通更加高效便捷,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实现各线之间的合理换乘。
  
  1、 工程概况――区域定位
  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天津发展的国家战略,体现城市定位,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天津市文化中心,以“文化、人文、生态”为主题,将其建设成为天津的标志区域及交通枢纽中心,总规划面积为90.07公顷。
  天津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位于友谊路东侧、乐园道南侧、平江道以北的规划天津文化中心公园绿化内,地面规划有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乐园商业中心以及现有的天津市委市政府、国际展览中心、天津大礼堂及天津迎宾馆等重要大型建筑,地下规划建设地铁5、10、Z1线。因此,文化中心枢纽在未来轨道交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 枢纽功能分析
  2.1车站概况
  天津市文化中心地下交通枢纽工程地铁部分是5、10号线与Z1号线的三线换乘枢纽站(工字型换乘),5号线文化中心站位于银河广场北面与乐园道平行方向的广场绿化内,10号线文化中心站位于友谊路与平江道路交口东北角,车站主体呈南北走向布置于友谊路银河广场路边绿化带下,Z1线文化中心站则分别以T字换乘的方式连接5、10号线。
  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地铁总建筑面积:70411 m2, 其中5号线采用7B编组车型,有效站台长138m,宽14m岛式站台,地下两层双柱三跨结构; 10号线预留8A编组车型,有效站台长187m,宽14m岛式站台,为地下两层车站; Z1线为市域线,预留8A编组车型,有效站台长187m,宽16m岛式站台,为地下三层车站。
   2.2 枢纽总平面设计
  文化中心枢纽中地铁5号线长度为236m,宽度为22.7m,10号线车站长度为241.543m,宽度为22.7m,主体高14.425 m,Z1线车站长度为470.5m,宽度为25.7m,主体高24.06m。枢纽在文化中心广场内共设10个独立出入口、8组地面风亭。
  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文化中心枢纽各出入口布置充分考虑“文化中心的核心地位”,对各方向的客流进行合理分配,其中5号线出入口主要服务于北侧地面公交场站、地下车库及乐园商业城区域大量客流; Z1线车站主要服务于广场内集中客流;10号线车站主要服务于广场、规划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国际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建和南侧办公居住区。同时,完善枢纽周边区域的道路路网,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骨架,实现文化中心进出车流的畅通无阻。另外,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建设地下综合停车场,有效解决目前车辆停放困难的问题,成为天津中心城区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空间,保证人流的快速集散。
  2.3枢纽平面功能设计
  文化中心枢纽为地下三层建筑,负一层为地铁5、10号线、Z1线站厅层及枢纽配套物业区;负二层为5、10号线站台层、Z1线设备层;负三层为Z1线站台层。为便于协调和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考虑一元化管理、资源共享。其中,负一层由地铁及其配套物业、机动车车库、自行停车场,下沉式广场组成;各线公共区付费区、非付费区三线联通,最大地发挥枢纽的便捷效应。枢纽通过三个下沉式广场作为独立的出入口,各下沉广场之间保持通达性,便捷、有效地对大量的客流进行引导,并结合出入口宽通道两侧的配套物业,提高枢纽的价值。Z1线负二层设备区面积较大,设计中考虑合理的控制规模,将5、10号线大部分的管理用房、设备用房布置于Z1线负二层两端,Z1线本身设备用房布置于中部,有效地利用空间。负三层为Z1线站台层付费区,共设5组楼扶梯直达负一层站厅,站台两端可分别与5、10号线站台实现“台¬-台”换乘。
  3、 综合交通组织设计
  3.1枢纽与外部交通的组织
  枢纽未来周边有近30路公交线路在此停留,在出入口及平面布局中充分发挥广场的疏散能力和区域位置,对以枢纽为中心的南侧平江道、北侧乐园道、东侧友谊路和西侧越秀路四周的客流进行集散,如公交场站、机动车库、自行车库及沿街公交站点附近等均设置枢纽出入口,最大地提高换乘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3.2枢纽的内部流线组织
  枢纽内部地铁5、10号线与Z1号线的三线换乘,三线之间付费区、非付费区均能联通,各线换乘空间设计宽敞舒适,为保证未来枢纽客流量压力预留了优越的条件。
  5、10号与Z1线之间的换乘形式平面上成“工”字型,5、10号线分设上、下两端,Z1线居中布置。两端采用典型的“T”型- “共享站厅+站台-站台”模式。“T”型换乘模式换乘通过能力大,在出行高峰期,通过“站厅-站厅”与“站台-站台“双向的客流引导和分流,有效的缓解车站内换乘压力。
  4、 枢纽地下空间开发研究
  天津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作为天津核心区域的大型交通枢纽,周边集中规划了众多公共设施、大型商务中心区及大型社区等,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随着周边地块的快速发展和其他公共交通的完善,地铁客流量也将随之增加。客流量增加的同时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交通枢纽自身空间的需求,对枢纽配套设施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文化中心枢纽各功能分区之间、各下沉式广场之间通过宽通道到达地铁站内部,在行进的过程中为旅客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如等候、咨询、休息、机场服务、客运服务、公共宣传服务等一系列的便民服务设施。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天津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的分析,针对如何达到城市交通枢纽的高效、便捷、安全、节能环保的目标,提出了换乘车站的各种措施。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的设计、施工、运营中,如何更好的利用轨道交通资源,提供更高的服务,将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王继山.地铁换乘车站型式浅析.地铁标准设计.2009(10).
  [3]林永青,尧姗姗. 地铁换乘节点与车站规模控制,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4]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6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