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天津卫二三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天津卫多能人,也多趣事,更多的是生活气。正如冯骥才在文中所对比的,同样是卖药糖这件事,在北京卖药糖的,谁骂官骂得好,就卖得多,因此“大兵黄”从段祺瑞骂到袁世凯,药糖也卖得最好。可到了天津卫就不同了,这里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市井。天津人民心里头是生活,但凡和吃喝玩乐有关的都喜欢,还必须得有绝活。
  因此才有了《俗世奇人》,冯骥才描述了在天津卫中各行各业的奇人们。就像他在序言里写的: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而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天津卫的孩子也是听着一群群乡土怪客和民间英雄的故事长大的,在冯骥才眼中,如果没有这些奇人,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天津卫了。
  在天津卫专有叫三岔河口的地方,走江湖卖艺的都跑来这里赚钱吃饭,但凡高人能人奇人都要在这里露一手。这里是商埠,南来北往的船只停留在这里,产生着无数的交易。这是个大杂烩交汇之地,因此多元、有趣,通过了解此时此地的人物故事,也能窥见在那个历史背景之下的社会百态。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天津卫各种各样的行业中,大家都想方设法招徕生意,这里凭本事说话,因此有绝活的,就能在天津卫站住脚跟,没本事的,自然要甘拜下风。就如黄金指(人名)鄙视天津人用屁股画桃,收到来自天津两位能人的挑战,黄金指想要暗算两位能人,提笔画线的钱二爷识破了他的阴谋,不但没有规避风险,反而凭真本事直接碾压了困难;用舌头画画的唐四爷因为口中的墨掺了胡椒,直接冲着画纸打了个喷嚏,但他却借势画了一幅梅花图,还淡定地以“喷嚏在舌画中就是泼墨”化腐朽为神奇。
  天津卫多能人,也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今天这字画招人喜欢,就一時间卖得洛阳纸贵,明天又有什么吃的突然红遍整个天津卫。在天津卫的商圈里,没有永远抢手的东西,只有不断轮转的风向。例如这一年因为失误少画了一朵花的胖娃娃年画出其不意地火了,到了下一年,又是六个女人在打太平鼓的《太平世家》火了,可究竟哪里好,又说不清。但这不正是现在许多现象的映射吗?一个爆款突然出现,明明说不出哪里好,但谁都喜欢,谁都想买,等到其他人争相推出相关爆款的时候,大众却又不喜欢了。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红是一种玄学。没有人可以预料到,什么稀松平常的东西会突然成为江湖爆款。
  这种看不透说不破的运势和故事,恐怕是天津卫奇人奇事里最迷人的一个部分吧!
  若是提到天津,有两样东西最有名气,一是相声,一是狗不理。
  大家喜欢在戏园子里听戏,相声高手在说笑之间随口甩出一个包袱,意外、漂亮、妙绝,可天津卫偏偏还有奇人,无论什么样的相声都能不笑。北京的相声高手听说之后不服,专门来挑战,让其他人笑得快掀屋顶了,这位冷脸还是没笑。当时大家口口相传,啧啧称奇,不过用如今的思维来看,这位冷脸也许是个面瘫,就是生理性地笑不出来呢!
  能说会道的风俗不只在戏园子里,更在民间,虽说冯骥才在文中调侃人间最吃得开的是钱、权、爹和长相,在天津卫,最重要的还是才,比如口才。有本事的人,哪怕单凭一张嘴也能发家致富,皮大嘴从说单口相声起家,脑子灵活,雨天卖洋伞,晴天卖太阳帽,怎么干怎么来钱,最终开起了一家金店。
  又如天津有许多卖糖药的,俞六的糖药最新奇,却屡屡被人抄袭,他的朋友便帮他编了个口诀:天津药糖家家好,四十八样数第一,一色一味块块香,再饶半块随您意,俞家能耐不传你,谁我儿子谁学艺。这一首歌谣风趣搞笑,正体现了天津人说话的妙处所在,幽默而厉害。
  天津人既然重生活,除了玩乐,吃肯定也是重头戏。在天津,吃的不贵,得解馋和过瘾。天津有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和狗不理包子,用朴素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玩的也有三样:泥人张、风筝魏和杨柳青年画,也就是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这样描述,听上去简单,可在天津卫,材料不是重要的,手艺才是。哪怕是最普通无奇的东西,因为一双灵巧的手,也可以成为天底下最珍贵的宝贝。
  天津卫之所以在那个时代繁华热闹,是因为它的包容。它宽容地为各种阶层的人提供了容身之处,劫富济贫的燕子李三,因在渔船上为躲雨的皇上做了一碗面鱼而扬名的龙袍郑,喝酒会从脚底把酒渗出来的甄一口……有些人正气凛然,有些人却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可天津卫却从不挑剔,像个宽厚的老人,欢迎着三教九流。
  在天津卫,不仅有这些江湖的故事,还有新奇的洋景。洋人在这里建了租界,也带来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民国时的天津人通过洋人知道了溜冰、八音盒和洋烟,更重要的是新思潮的涌进。在天津卫经常有演讲新潮,讲新风,反旧习,倡文明。
  一个地方能够因为奇才奇事出名,只是一时,必须不断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够持续这种“奇”。正因为天津卫是商埠,有水陆码头,洋人带来了西方的奇珍异宝,国内各地的能人也闻风来到天津卫大显神通,五方杂居,才能让天津卫成为群英荟萃之地,让俗世奇人们有安身立命之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5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