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山地城镇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地小城镇,综合考虑其生态环境的脆弱、建设用地匮乏、自然灾害较多、交通不便诸多不利因素,通过对石台县城空间形态的分析,研究此类中心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应如何顺应自然发展建设,如何在协调好人――地矛盾的同时完善旅游线路的规划组织,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山地城镇 空间形态生态环境生态旅游
1、石台县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中,保持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山区小城镇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和增长点。安徽省石台县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旅游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其主导产业。石台县位于皖南山区腹地,处于黄山与九华山之间,县城在大地构造上属江南古都和南京拗陷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石台县旅游业发展具有其独特生态环境优势。石台是一个山地城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四季分明,生态环境的优美,营造出丰富的旅游景点,其中“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深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华东富硒第一村”的大山村尤为有名。
石台县面临着与众多山地旅游小城镇的共同问题:1)旅游环境的生态脆弱性,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生态敏感度高,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引发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同时城镇集中分布在河谷地区,灾害的易损性明显比平原丘陵地区大。2)建设用地局限,地势变化较大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3)行政区划的变动,由于历史上频繁的区划调整给石台县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城镇经济总体较差,人口大量外流,人才短缺,科技薄弱,城镇发展缓慢。
2、石台县的规划建设
2.1县城概况
随着旅游人数的急剧上升,从2001年的12.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05.77万人,翻了8倍多。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石台县的发展,但对旅游配套设施也提出了众多要求,特别是县城,它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同时,石台县城自身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省级名胜景区蓬莱仙洞、慈云圣境、黄崖大峡谷、秋浦河乡村飘流、秋浦渔村、黄崖山庄、烈士陵园、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建造,占地1500平方米,诗人李白、韦权舆、高霁宴登访,爱国诗人吴应箕赋诗的镇国寺遗址、建国以来石台县修复的第一座佛教道场,占地面积7222.14平方米的古刹新貌的慈云禅寺、晚唐著名大诗人杜荀鹤的故乡---杜村和诗仙李白曾多次为之赋诗的秋浦河。
2.2县城总体规划
设立石台县后,曾做过三轮总体规划1996年由芜湖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1996―2010);2003黄山规划设计院再次编制总规(2003―2020);2008年东南大学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了新一轮总规(2008―2030)。
2003年规划,采用集中式发展模式,远景采用簇群(集中分散式)发展模式。整个城区形成以中心组团为中心,以城南组团、杨潭工业园、柯村工业园为次中心,以325省道为经济轴,以秋浦河为绿轴的“一心、两轴、三组团”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形成以秋浦河、马鞍山为城市的绿化景观轴,以老城区(中心组团)、金钱山以西地段(秋浦河组团)和金钱山南地段(金钱山组团)为三个基本组团的“串珠式”城市空间结构。
2008年规划在肯定前轮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石台县的发展现状,明确应继续以组团布局模式发展,将石台县城划分为主城、金钱山、六房、柯村和杨潭五个组团。其中主城组团集综合功能于一体,包括老城区、城东区和南山区,以老城区为核心;金钱山组团定位为旅游配套宾馆、集散服务,区域市场,行政中心;杨潭组团、柯村组团定位为工业组团;六房组团定位为旅游配套宾馆服务,主要为远景预留用地。组团间主要通过221和325省道以及秋浦河串连。
2.3规划策略
对比两轮规划不难发现,他们都突出了石台县的两个意象的边沿:一个是集镇与水的沿水边沿,另一个是集镇与山的山际边沿。都采用适度集中、紧凑发展的城市空间组合形态,变单核中心为多核中心,变无序蔓延扩展为有引导的轴向扩展。在城镇功能的调整中,根据各个功能区特点,实行以专业化功能为主的复合结构,在保持均质的前提下,加强多样化发展,促进城市近郊区建设空间的聚集发展。在开发建设时,注重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配置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并发挥县城旅游接待中心的职能,通过对周边旅游线路的规划带动县城发展。
2.3.1生态安全
山地小城镇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地表土层贫瘠,容易发生山地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于城镇功能布置,特别是交通系统的布置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开发建设时,要顺应山体等高线,将土石的开采量降到最低,加强安全意识;在完善小城镇镇区内的人工绿地时,还要以镇域的自然山水为基础,将自然景观引入到镇区中并通过绿色廊道联系起来以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安全格局观;在修复生态破坏地区时,可采取自然修复、工程修复、建设带动等手段,多渠道开展山区生态修复;在突出山水边沿时,要考虑到塌方、洪涝等自然灾害,做好防范修复措施。
2.3.2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石台县由于其周围有复杂的地貌,建设用地稀缺,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开发建设时1) 优化利用结构,调整用地布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2)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努力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出地的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3)引导与限制发展空间,县城内开敞空间及生态保护需要进行控制的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预留用地、县城远景发展备用地,以及用地综合条件较差而不鼓励开发地区,实施开发引导和限制。4)应以组团、簇群模式发展,变单中心为多中心。
2.3.3规划游线组织
石台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方面,结合县城旅游专项规划,将旅游主导功能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旅游功能结构整体上体现为“四区一带”,四区分别为东、西部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区、南部山野生态旅游区和中部休闲度假综合旅游区。一带为秋浦河沿岸生态休闲旅游带
3、 石台县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发展中石台县应突出自身优势,打造生态旅游的特色,使旅游接待、休闲度假与生态观光融于一体。进一步优化城镇景观,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完善空间形态。
3.1城镇景观优化
以轴线、核心、组团、基质、节点、城市标志六要素整合城市景观系统;确定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体量、色彩和组合方式;灵活运用“之字路”、“半边街”、“爬山街”等多种形式来体现山地小城镇的特色,形成多层次 、活泼、有机的山地小城镇道路网络结构;结合道路和地形设置广场空间;打造山、水、城交融的皖南灵秀之城。
3.2合理布局
山地旅游小城镇的用地主要由城镇建设用地和旅游接待两部分组成。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承载了本土居民的居住、商业、教育、行政管理等,石台县城规模虽小,但功能基本具备,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较多的功能拥挤在有限的空间内,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外来游客为主要接待对象,因满足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备,生态环境好相对独立的空间。
山地城镇建设用地都较为稀缺,石台县城人――地矛盾尤为显著,因此其空间布局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两者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文明与效率,分散是山地城市区域与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将两者有机融合将是石台县城发展的重要保证。
4、总结
山地小城镇由于长久受自然等因素的限制,形成了特色鲜明、形态万千的城镇形态。这既是大自然的恩赐,又是山地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自发力作用下的历史的积淀。然而,在目前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进程中,山地小城镇空间形态将发生剧烈的变动,既有旧有空间形态的瓦解与延续,也有新的空间形态的重建。对于土地稀缺的山地小城镇,应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有序的开发。最大限度的保证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价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中寻求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山地城市学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何红霞,陈彩虹. 山地小城镇规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4年第10期
[3] 赵珂.山地小城镇外部空间形态特色发展规划[J].城镇规划,2005年
[4] 毛华松,张兴国. 山区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以重庆金刀峡镇为例[J].山地学报,2006年第11期
[5] 范文艺,空间视角的山水旅游小城镇审美解读――以漓江流域兴坪镇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8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