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显突出,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但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浮躁心理蔓延,若对这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思考的话,就不能正确的鉴别和把握其本质[1]。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 认知水平较低
   首先,长时间接触新媒体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过度接触会造成认知麻痹。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S・杨就对此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她说:“无论是为了某个你以前曾经看到过的烹饪食谱而去搜索几百个万维网网站,还是给电子信箱里的50封信件写回信,或者……,把所有的时间观念都抛在脑后这一点都是共同的。而且当某人或某件事情提醒你查看一下有多少时间己经在因特网上不知不觉地流逝时,你会对事实感到震惊的。4个小时好像才“15分钟”。据她的调查,97%的人报告说,他们发现自己实际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比原先打算的要长,而杨博士自己也曾经因为浏览信息而导致上课迟到[2]。其次,新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海量信息。但是,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之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因为这些没有经过消化的信息残留会在潜意识中干扰大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势必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和钝化,并且产生一定的信息技术依赖。
   2. 价值取向功利化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理想主义取向向世俗性、功利性价值目标偏移的倾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差异之一在于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性、不可控制性的特点[3]。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文化中包含着大量西方的制度观和生活理念,对上网的大学生产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我们经过长期千辛万苦的教育培养起来的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就会被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所取代,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变形[4]。
   3. 人际交往脆弱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声音来判断或想象对方,因而很容易被交往对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其次,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安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如果仅仅通过依赖新媒体的虚拟人际交往来寻找安慰和满足,尽管也会获得交往对象的安慰、鼓励、支持,但也可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受到消极有害思想观念的影响。
   4. 情感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我情感的表露以及与他人情感的互动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基础上的,尽管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文字和符号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互动,然而同现实的交流与表达还是有区别的,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的匮乏和冷淡,而且在现实中他们也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愿意接受他人情感的表达,忘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中变得很麻木,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情感的异化和迷失。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势在必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养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引导大学生破除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并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够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且提倡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杜绝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2. 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众传媒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传播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进一步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畅通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渠道。
  充分发挥新媒体多种传媒优势互补的综合效应
   新媒体的种类主要有博客、播客、维客、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电视、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简易聚合、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等,不同媒体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应努力使不同传媒形成优势互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多种传媒的综合效应。
  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己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维护。
   5. 加强对新媒体管理与立法
   新媒体环境需要系统、完整、统一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犯罪的发生率。当代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大都出生于90年代初期,独生子女多。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一旦法制观念薄弱,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新媒体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相对地缺乏法律保护意识,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犯罪的对象,给大学生造成一些无形的压力,这是导致大学生身心疾病、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这既给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其灵活性和快捷性能够丰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挑战。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盲目接收信息,生理和心理出现双重危机。网络虚拟世界的无序性对传统道德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美 金伯利・S・杨《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第 38 页 。
  [3] 陈志,《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03 第 117--122页。
  [4] 姜海燕。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透析与教育对策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5:66-67.
  
  邵宁(1983―),男,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助教,现为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7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