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水稻扬两优6号高产制种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扬两优6号是由广占63-4S与强恢复系9311配组育成的两系中籼稻组合,其高产制种技术措施有:合理的播差期,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巧用“九二0”等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扬两优6号;大田管理;高产制种技术
  扬两优6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广占63-4S与强恢复系9311配组育成的两系中籼稻组合。该组合制种表现为亲本适应性广,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制种产量高等特点,因而深受基地好评,现将其制种技术小结如下:
  一、亲本田间表现及经济性状分析:
  (一)亲本生育期表现
  扬两优6号稻 母本广占63-4S是一个中籼类型低温敏不育系,在南雄秋制播始历期(生育期)65―70天,分蘖力强,抽穗整齐,主茎叶片14―15片叶(详见表1)。
  表1:亲本生育期汇总表:
  基地 亲本 播种期
  (日/月) 播差期 始穗期 收割期 播始历期 全生育期 主茎叶期
   时差 叶差
  南雄湖口 父本 6/7 20 5.6 9/5 90
   母本 6/27 9/3 9/30 68 92
  南雄邓坊 父本 5/30 22 6.0 8/24 86
   母本 6/21 8/25 9/24 65 95
  (二)亲本开花习性观察
  扬两优6号稻母本广占63-4S抽穗后第二天开始裂颖开花,单穗开花历期约5天,群体抽穗扬花历期约8―10天,见穗后第4天进入盛花期;父本9311抽穗后当天即开花,第二天盛花,单穗开花约6天,群体抽穗扬花约10―12天(父本为两期,两期播期相差5天)。母本花时比父本偏早,母本8时30分始花,9时30分盛花,12时终花;父本9时30分始花,10时30分盛花,12时30分至13时终花。母本柱头外露高达75%,双柱头外露近50%,柱头生命活力时间长达4天左右。
  (三)基地产量因子分析
  经田间取样调查,室内拷种得各产量因子数据,具体数据见下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制种产量高低取决于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四因素。根据近两年两扬两优6号制种实施,该组合制种母本每亩有效穗为15万个,父本每亩有效穗为2.5万个,父母本颖花比在1:5左右比较适宜,容易夺得制种高产。结率高低取决于母本授粉情况,受苗情、抽穗扬花期天气、父母本颖花数比、父母本花位、父母本花遇情况直接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协调各产量因子,保证制种优质高产。
  表2 : 基地拷种汇总表:
  基地 株距
  (cm) 行距
  (cm) 亩穴数(万) 亩有效数
  (万穗) 株高
  (cm) 穗长
  (cm) 每穗总粒数(个) 每穗实粒数(个) 结实率 千粒重
   理论亩产
  (kg) 实际亩(kg)产
  南雄湖口 16.3 23.6 1.7 12.4 140 20.8 140.5 78.3 55.5 25 241.4 205
  南雄邓坊 19.3 21.5 1.6 18.7 141 19.5 101.7 55.5 54.6 25 255 244
  备注:各基地数据为多点平均值.
  二、高产制种技术
  (一)严格隔离,杜绝串粉
  1.空间隔离。在制种田周围应设置好隔离区,其中南向200米以上,其它方向100米以上。在此范围内,除种植制种的同一父本外,不得种植其它水稻品种。
  2.时间隔离:隔离区内若种植其它品种,则此品种的抽穗扬花期要比制种提早或推迟25天以上。应根据制种田始穗期确定其它水稻始穗期,充分了解各水稻品种在当地的生育期,从而确定安全的播种期。
  (二)选定区域、选丘块、保证种子纯度
  制种田要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无冷浸水水源的区域和无冷浸水的沙壤田。严禁用冷浸田、山垅田、遮阴田、泠水田、过水田搞两系杂交稻制种,育性转换敏感期,即幼穗分化3期初至6期未,严禁用冷水和流动水灌溉,以免降低温度。
  (三)根据两系制种需生态条件,合理安排敏感期、扬花授粉期,保证育性转换安全,力争花期全遇。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的不育性,既受细胞质、细胞核不育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育性只有在气温高,光照长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要求既要选择一个最佳的安全扬花授粉期,又要选择一个安全的育性转换期(即敏感期)。
  1.安全的育性转换期:不育系统幼穗分化3期初至6期末,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4℃。
  2.安全扬花授粉期:(1)晴朗天气,无连续3天阴雨;(2)日平均气温25℃―26.5℃,无连续3天以上高于30℃或低于24℃天气;(3)相对湿度为80―90%,无连续3天高于95%或低于75%。
  3.根据两个“安全期”确定父、母本播种期限: 秋制一期父本播种期安排在6/5日左右,母本6月下旬播种。母本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在8月中下旬,九月初开始始穗,10月上旬收割。
  (四)推广综合丰产技术,培育制种高产群体
  1.培育分蘖壮秧。每亩大田父本用种0.4-0.5公斤,母本用种1.5―2公斤,采用稀播水育秧。根据当地农户栽培习惯,母本可推广用秧盘育秧。
  (1)“浸种灵”浸种 : 用“浸种灵”浸种,并保存浸种液在“一叶一心” 时喷施。父母本同样使用。
  (2)秧田下足底肥:精心整秧田,每亩秧田施腐熟猪、牛栏粪20担,三元复合肥30公斤。
  (3)分厢过称,分次播匀,每亩播种75公斤。
  (4)播种后至两叶以前,保持厢面湿润,不见明水,提高成秧率。
  (5)秧苗二叶一心时,每亩施尿素8―10公斤作“断奶肥”。
  2.插足基本苗: 坚持母本“靠插不靠发”的原则,力争在秧田发成多蘖壮秧(父本插秧时有4―5分蘖,母本2―3个分蘖)。
  (1)合理安排行比:父母采用大双行。行距1尺母本2:14――16、厢宽2.8米。老基地可推广采用单行父本,厢宽1.5米,父母本行比1:10。
  (2)插足基本苗:父母本均插2粒谷带叉秧,父本株距8寸―1尺,母本规格5X5寸。
  3.大田管理
  (1)肥水管理
  1)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猪、牛栏粪20―25担,碳铵30―40公斤,磷肥30――40公斤、氯酸钾10公斤、锌肥2公斤,整田时施入。
  2)父本的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父本在移栽后3―5天内追肥,每亩施尿素4公斤,三元复合肥3公斤。
  3)母本移栽后在5――7天内父母本同时全面追肥,每亩施尿素12公斤,氯酸钾10公斤。
  4)父母本巧施穗肥 :以幼穗分化期根据苗情和结合花期调整酌情补施穗 肥,亩施尿素(或复合肥)3―5公斤。
  5)叶面喷施壮籽肥,提高千粒重。停花灌桨期,亩用磷酸二氢钾0.3公斤兑水30公斤喷施1―2次。
  (2)水分管理 : 深水活蔸,浅水分蘖,苗活露田,够苗足轻晒田,孕穗期间不缺水,扬花授粉期保持6―7厘米层,后期干湿壮籽。
  (3)适时适度晒田:晒田是保证母本整齐一致度过育性敏感期,提高种子纯度的重要措施,晒田时间的确定以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为原则。以早晒、轻晒、多次晒为宜。
  (五)及时准确地进行花期预测和调整,确保父母本花遇良好。
  父母本花遇状况是决定制种产量的关键。本组合理想花遇标准是:幼穗发育前3期,母本早父本05期,幼穗发育中3期,父母本持平或相近;幼穗发育后2期,母早父1―2天,幼穗发育前3期为花期调节的高效期,第4期为有效期,第5―8期为微效期,花期预测多采用幼穗剥检法,对照叶龄或余叶数,同时参考双龄叶、葫芦叶、双亲长势长相做出准确预测,并及时进行花期调整。
  (六)适时、适量、适法喷施“九二0”提高异交结实率
  1.适时喷施一般选择群体见穗5―10%左右开始喷施“九二0”。
  2.喷施时间及天气上午露水干后扬花粉前喷施和下午露水前喷施,既要避免在阴雨低温天气下喷施又要避免在烈日下喷施,从而提高“九二元论”的效果。
  3.“九二0”的用量母本较快,叶片过旺的应该割掉三分之一叶片。一般亩用量20―30克。
  4.“九二0”的喷施方法分两次父、母本同时喷,第一次喷施总量的40%,次天喷施总量的60%。视父本高度可另加喷每亩2克,以使父本穗层高于母本,喷施“九二0”时,田中一定要有水层。母本授粉期每天下午每亩单喷1克,连续喷2―4次,可延长母本柱头存活时间,提高结实率。
  5.赶花粉:母本开花后,每天不论上午、下午,父本有花粉就得及时赶粉。花期坚持每天赶3―4次。
  (七)加强病虫防治,争取高产增收
  由于两系制种处于高肥料、高密度、高温度环境,易受病虫危害,应高度注意防治。防治病虫害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手段,在搞好健身栽培的基础上,对症施药,稻瘟病用三环唑,纹枯病用井冈考霉素,黑粉病用克黑净、稻飞虱用扑虱灵或叶蝉散,钻心虫和纵卷叶螟用甲胺磷或杀虫双。
  (八)严格除杂除劣,切实保证种子质量
  1.除杂必须从秧田抓起,一经发现及时拔除,穗期散粉的“漂变株”要坚持拔除。保证在始穗、齐穗、收割期各期含杂株率不超过0.3%、0.1%、0.05%。
  2.做好下列工作,使种子外观鲜亮及提高发芽率
  (1)停赶花粉后10天内割弃父本,使母本可以接受充足的阳光,通风透气,提高结实率。
  (2)全面使用“爱苗”防治稻曲病、黑粉病。在始穗前3天和齐穗后进行两次喷施。
  (3)中、后期控氮增施磷肥。
  (4)推广抗穗萌芽抑制剂,抑制种子田间发芽和不良天气引起的发芽。
  (5)后期断水不要过早。
  (6)适时收割,成熟度达85%进行收割,收割后,及时风净晒干,严禁上堆而引起变质降低发芽率;
  (7)水泥坪场晒种要注意翻晒,避免暴晒而影响发芽率,最好用篾垫筛种。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杨振玉等.中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的选育[J].杂交水稻,2002,17(4).
  [2]陈立云.两系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8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