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改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课改 语文教育 渗透德育
   【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它一方面集听、说、读、写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到综合性学习之中;另一方面也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非仅仅是结果,是否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许多人都不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在公交车上,马路上,学校里,随地吐痰的现象可谓是司空见惯了,就连处在我们面前那一小小的纸屑,人们都不肯弯下腰去把它捡起来。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也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因此,为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我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贯穿了这一教育理念。比如,在上一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课时,就先请学生回家作调查,可以调查周围的花、草、树、木,空气,水等。一周后,学生把调查到的情况在班上作了汇报,有的说:“我们那儿的山坡光秃秃的。”;有的说:“我们那儿小河里的水黑黑的,河面上还漂满了白色垃圾,臭臭的,令人恶心。”;有的说……通过这一反馈,我追问道:“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那你又想做点儿什么?”就在这一次次追问中,学生明白了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紧扣活动,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二、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随时随地的渗透德育教育;根据语文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如在教学“从”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从”字左边的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从”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从”字左边的“人”末笔改捺为点,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教师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从’左面的‘人’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人”左边末笔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挺拔有生气了;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应从全局出发,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受到了品德教育,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那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的行为,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声誉。
   三、在写作中净化思想。
   写作是德育的又一良好途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把写作溶入综合性学习之中,这时的写作应是参与各种活动后的情感积淀。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想做或做过的事,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欢也写,苦也诉。作为老师也不应仅用“优良”或分数来评判学生的作文,而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分忧,为学生提供无偿的帮助。如结果从作文中看出,许多学生经过对母亲的采访,理解了母亲的许多行为;在一些事上谅解了自己的母亲并称颂母亲,激起了自己对母亲的绵绵孝心。在作文的评判上,我把评判权交给了学生的母亲。从反馈的信息上看,亲情在热烈地流淌。让作文成为学生美好思想感情的倾诉地,爱母亲、爱祖国;爱山川、爱社会。
   四、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
   1.体会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些文章里的德育因素,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爱国激情。教学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拨动学生心弦,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此外,低年级学生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2.体会语言美,学会关爱别人。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注重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给予与奉献、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就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品格、学会关爱家人、关爱他人的情怀。
   3. 体会文本,在课文阅读中渗透思想情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时就要考虑到用直观的、形象的、有趣的内容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培养良好的个性,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用“我学会了……”为题,说一说自己最近学会了什么,可以是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也可以是一种技能或本领,并要说出是怎么学会的。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需事先动手做,再思考如何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克服困难的品质,还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如让学生出一期手抄小报,当小导游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大量的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课内外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诱发了创造欲。
   六、在总结归纳中渗透德育。
   总结归纳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使思想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1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