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斌
【摘要】 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激因;正式群体
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等子系统,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着重强调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注重个性和情感因素的充分发挥。这一理论的借鉴和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上的不足,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新型有效手段。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疏导性原则和现代管理心理学的情感性要求相通,所以,应用激励理论能够既丰富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体系,又拓宽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视野,增加了被管理者的工作主动性。实践表明,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做学生管理工作,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尤其是在目前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公平思想日益浓厚的情况之下,这种理论的应用价值更加突现。
一、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则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1)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2)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如果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强加干涉,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则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应用恰当的激励,使教师体验到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会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3)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依据这一理论满足教师正当、合理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师的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做奉献;在动态的平衡中求得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等措施被大多数高校采用。
二、高校学生教育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其次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其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高校学生组织目前基本上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可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在高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称之为非正式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