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防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为

  【摘要】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旦出现问题代价都是异常的昂贵,会使银行体系基本的支付和结算功能遭到破坏,银行出现会大规模的资不抵债,甚至导致了“多米诺骨牌”式的银行倒闭现象。因此,深入分析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套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系统风险
  
  一、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特征
  1.系统性风险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不同于一般的银行经营风险,其涉及的范围包括银行体系的所有银行经营机构,以及与之有经济联系的个人、企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广泛性。系统性风险主要是宏观层面的风险,其涉及的范围更广。
  2.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隐蔽性。由于流动性假象的作用,可能会掩盖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损失的实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危机的来临,甚至在一些分析中还认为东南亚经济发展前景不错,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之一就是银行暂时的流动性掩盖了风险。尽管隐蔽性可以在短期内为银行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它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银行系统性风险。
  3.系统性风险具有区域性及自我增强性。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递主要源自于金融市场的风险传递,并在传导过程中被逐步放大,风险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由某一风险的触发地的银行市场或机构震荡开始,扩散到与之相关的主要市场或与之相似的机构,这些机构和市场的震荡反馈回来,于是在相近的区域的风险事件的发生呈现出交互趋势和自我加强的作用,使系统性风险得到进一步的传递。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相比于一般性的银行风险的匀速运动具有加速性,如发生流动性问题时,客户的挤兑及贷款的提收都易形成“马太效应”,从而使银行系统性风险得到放大。
  4.系统性风险具有明显的外部性,风险通过传染与风险溢出得到传递。风险的溢出与传染是银行系统性风险发生时最为典型的特征。银行机构和市场的失败,不仅影响着有限的范围,在风险扩散的情况下,往往导致众多的银行机构和市场的失败。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经济极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股市、汇市联动的特性则使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连锁反应速度加快。现代通讯技术及金融交易的高科技程度也给信息的传播及风险的溢出创造了条件。某个市场的动荡结果会通过计算机网络体系迅速得到蔓延,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金融局势。
  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看,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大多可以归结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上,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持续走弱,从房地产市场到资本市场的放量萎缩,都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客户偿债能力普遍降低的诱因。但是,深入来看,连续五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累积的风险因素,国内银行体系自身的先天脆弱性,是导致本次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
  1.从近几年来的经济走势看:自2003年起,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7年二季度GDP增幅达到峰值的12.6%,经济过热苗头开始显现。从2007年三季度起,增幅回落并呈递减态势,到2008年三季度下滑到10%以内(9%)。其中,作为国内商业银行主要信贷投向的工业企业生产增长自2008年9月起大幅回落,10月回落9.7个百分点,11月回落11.9个百分点。在经济上升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过猛导致的重要原材料和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少数技术水平低、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导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虽然只是经济快速发展期的一些非主流因素,但长期累积的风险释放效应不可低估。在200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面前,经济增长过程中累积的系统性风险在外因诱发下开始对金融体系的安全、平稳运行提出挑战。
  2.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看:从计划经济走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应用计划手段实施宏观调控方面仍具有相当的操控力和良好的实践效果。在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不能完全体现货币政策导向的情况下,在规模限制、行业引导、客户取舍等方面,计划调控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在间接融资占主体的格局下,商业银行贷款是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钢铁、水泥、电解铝及房地产等行业自有资金一般只有20~30%,当上述行业被纳入国家宏观调控范畴时,一些领域的“一刀切”加剧了由资源约束、结构扭曲造成的部分经济链条的迅速断裂,商业银行在上述领域的前期投资不得不面对系统性风险的考验。由于国内银行业务结构相对单一,利差收入仍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优质贷款客户争夺较为激烈,加上区域经济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银行业务的同质性,信贷过度集中难以避免。另外,资产组合管理和产品组合营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不同银行之间、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盲目抢占市场份额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为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和蔓延创造了条件。
  三、商业银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对策建议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树立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府职能的不规范,以及宏观调控市场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的特点,使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的系统性特征较为明显。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支撑国内商业银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条件。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造金融营运平台。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外部资金匮乏导致的融资渠道单一和信贷结构雷同的问题。通过深入金融体制改革,打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资金流通渠道,有效缓解国内商业银行在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发展融资领域的“一枝独秀”,就能够通过风险的有效分散提升国内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抵御能力。
  3.提升集团客户的风险管理水平。集团客户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表现之一,要有效防控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关键在于提升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一是建立集中垂直的授信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集团客户的不同经营特征,按业务板块建立事业部制,实行专业化、垂直化管理;二是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严格按照信贷审批标准和原则选择授信对象,以盈利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集团主体企业作为授信重点;三是提高风险缓释措施的有效性,对集团客户内部直接控股或间接控股的关联方间的互保,严格审核其资信情况并控制互保在集团客户整体授信担保中的比重,当集团客户授信需求超过银行风险承受能力时,及时采取联合贷款和贷款转让等风险分散措施;四是建立集团客户风险预警体系,加强集团客户日常交易和财务状况的监控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五是积极拓展银团贷款,建立银行间分别监测、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3.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防范。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作用不容置疑。为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均出台了相应的管理举措。商业银行在应对房地产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过程中,也因从具体区域和项目出发,通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实施主动管理:一是实施差别化管理,审慎选择项目,对前期房地产市场涨幅较大、去年销售回落较多的地区,审慎介入,对前期涨幅相对不大、今年销售比去年略有增加的地区,选择符合信贷投向的房地产开发商积极介入,对前期涨幅相对不大、销售减少的地区,选择开发资质相对较高、有开发经验、所开发项目具有一定市场优势的房地产开发商;二是充分运用风险补偿机制,灵活贷款定价,平衡风险与收益。对开发资质、信用等级、自有资金比重不同的房地产商,实施不同的贷款定价,提高综合收益水平;三是加强对所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究,在对目前市场、目标客户进行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客户选择策略。
  
  参考文献
  [1]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开大学.2001(4)
  [2]金运.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J].《中国金融》.2004(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