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贸易应对国际贸易新特征的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若菲
【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历了最近十年内的两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不断出现了新的特征,我国的服务贸易也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及障碍。首先分析了国际贸易的新特征,然后提出我国服务业贸易在这些国际贸易新变化下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知识密集化的趋势,FDI的重点也转向了服务业。在此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出口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升至2008年的第5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可以说取得惊人的进步。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业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上,业务主要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就导致我国服务业比重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服务贸易发展的落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货物贸易成本上升,影响货物贸易的转型,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下降。需要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研究,找到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层次,从而提高整体贸易的水平。
一、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1.国际贸易结构高级化。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贸易结构的变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战略,按照成本和收益原则剥离非核心的后勤与生产服务业务,增强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增长异军突起,服务产品的生产尤其是服务外包也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领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到2003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同期服务贸易规模从3643亿美元增加到17626亿美元,增长了3.8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已超过19%;2007年,世界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4%,高于2000年的18.8%。
2.国际贸易格局多极化。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经贸集团既互动又斗争。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2002年区域贸易组织有124个,到2006年发展为191个,年均增加16个。由于多哈谈判的失败,世贸组织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暂时搁浅,区域组织由于比多边贸易自由化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带来更多的集团经济利益,为世人所关注,所以进展很快,区域组织内贸易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欧盟东扩使其经济总量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美国上升为世界第一,东盟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3.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1)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弱化、国际环境恶化。在新的多极化世界中,一方面几个大国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它们又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共同的对立面。随着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的改变,其所处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贸易集团化导致保护主义压力加大、外国投资减少、严重外债、资金外流、国际经济活动份额下降等。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2)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刺激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及其自由化,增强了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协调,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各国经济差距却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服务贸易应对新特征的对策
1.提高服务产品可贸易性。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层次低,可贸易性差,致使服务贸易的跨国流动受限,我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就WTO服务贸易谈判来说,倾向于对因服务进口过快增长而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紧急保障措施,撤回或中止已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40%,世界平均水平为6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超过7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52%。我国保持一定的服务贸易逆差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二者不能偏废,即应保持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大体平衡,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增加服务贸易的可贸易性,促进中国的服务贸易走出去。
2.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我国若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紧跟世界服务产业变化的步伐,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技术档次。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咨询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等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建筑、计算机、运输和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的国际市场潜力巨大。从旅游服务来说,据国家旅游局的估算,到2020年,我国入境人数将达到2.1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将达580亿美元。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应该看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层次不高,不能长期依赖这些部门来支撑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那样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加快服务人才培养,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创建竞争优势,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效结合。
4.开放市场,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把握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来华,大力鼓励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购并,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可以根据我国服务行业不同部门国际竞争能力的差异实行梯度开放。对于具备了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鼓励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于目前处于劣势的行业,可先采取适度保护措施,在培养起竞争力后再实行逐步开放。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业水平的差别,按照从沿海到内地的顺序梯度推进开放。
5.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国现有的一些政策,如关于跨国并购的管制政策、项目外包的税收政策等,与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不配套,阻碍了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应逐步解除现有的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我国服务业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收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要改革和完善税制,支持我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改造我国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加快打造一大批专业化服务供应商。在政策调整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应积极参与谈判,一方面要求主要贸易伙伴开放我国已具备一定优势的部门,另一方面尽量推迟我国竞争力较弱的服务部门的开放进程,为完善我国服务业立法及尽快培植其竞争能力争取时间。另外,我国政府应通过与贸易伙伴的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协商与合作,努力创造对参与各方都有利的经济贸易环境,从而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6.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智力因素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服务业面临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国内服务业若不能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大量的人才将会被国外企业网罗,这无疑会影响国内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内部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一方面以企业现有员工为开发对象,对员工的智能及技能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并注意通过提高薪资福利,提供更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等来留住员工;另一方面应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善人力资源状况,培养一批熟悉WTO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以便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国家权益、企业权益和公民权益,尽量减少我国服务市场所受的冲击,同时最大限度地分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利益,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2]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3]李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4]何慧英.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1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