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 佳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人生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对江西省某高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有待提高,各种主体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急需转变,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强与职业生涯相关的辅导。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21-02
  
  1 调查情况
  1.1 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的能力,发现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5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对个别问题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回收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4份。
  1.3 调查样本的构成
  在224名有效问卷中,艺术学院学生45 人;信息学院学生 37 人;法学院学生41人;电子学院37人;为了增强信度和效度还向《合同法》选修课(涵盖不同专业)的学生64人发放问卷。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118 人, 女生 106 人;农村籍学生 75 人,乡镇学生人数为69人,城市籍学生 80人。
  1.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与本研究相关资料。问卷采用自填法,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经核实后回收,实际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97.3%。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学生不熟悉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45.6%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3.8%的学生比较熟知,20.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33%的学生是从二级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获得相关知识,63%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18%的学生表示不能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33%的二级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了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但缺乏进一步的系统的教学与跟踪指导。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
  对比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在96%的有所了解和熟悉职业规划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占62%,女生仅占38%,进一步的访谈发现,男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源于生存压力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其中有23%的学生是出于自我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部分学生从媒体和讲座中习得的职业规划相关的知识;有3.4%的女生出于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担忧不敢正视这一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也无从开展。
  2.3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的了解程度
  在“你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了解,比如培养目标?”一项问卷中,约1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8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些”,还有8%的学生“不了解”。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中有78%的学生选择父母指导的选择,其中有18%的人选择进入大学学习后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兴趣,43%的人表示没有兴趣,7%的人正打算换专业,10%的人表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有22%的人是自己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的自愿选择,其中有3%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后丧失对自己高考志愿时所选择的专业的兴趣。
  2.4 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35.3%理工科技术性强的专业学生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36%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希望从事法律事务相关的工作,总体上看,人文社科的学生专业倾向不明显, 28.7%的学生认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行,至于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无所谓。
  2.5 在职业取向上趋于多元化
  43.6%的学生想进公司,20%的学生想自主创业,19.4%的学生欲做公务员或其他职业。除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外,公务员、自主创业也成为学生择业重点。
  2.6 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关系
  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上,有76%的学生不清楚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只有3.6% 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自已的职业理想储备职业能力,24%的学生认为按照学校安排的课表进行学习就具备了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2.7 职业规划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78%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联,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以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衡量个人素质的基本标准。23%的人将找工作的能力等同于职业规划,并认为这也是一种个人能力。
  3 对策探讨
  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法来对待,事实上我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以职业规划为基础,良好的职业实现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而个人的良好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学校社会和家庭均应在此问题上作出努力。只有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发挥潜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3.1 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职业规划的问题以与市场经济和职业的高度分化为社会背景,以个人的自主择业为前提,国外很早就有关于职业规划的研究,并且将其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 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国内大部分人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就业的手段,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我们认为,职业规划的重心不仅仅是职业,不仅仅是指导个体找份工作好,它以评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为基础,以人生的事业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中,成功的职业规划应该贯穿于个人人生发展的始终,因而应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贯穿人生始终的职业规划模式。学生不能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职业规划,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上不是以金钱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切忌功利的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天赋和兴趣,而不是专业目前是否热门或者有“钱”途,兴趣是人们后天的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丧失兴趣是人们转换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是职场失败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应该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兴趣爱好、心理倾向,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尽早的认清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师也不仅应该教书还应该育人,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理想的内涵、职业理想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人生的规划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3.2 要建立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机构
  由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又精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的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定期进行活动,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应有职业规划课程,提早开设职业规划选修课,并计入学分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建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先进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也可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从学生刚入校时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对于教师现在学校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明显不够,从知识背景上看,部分是从行政岗位上直接转过来,部分依赖于学生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均存在问题,应该安排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专职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测评,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职业生涯测试软件使学校职业规划系统化、科学化、正规化,提倡专兼职教师并举的原则,学校可以从校外聘请专门从事职业规划训练的人员作为学校职业规划兼职教师,对学校内部有关专业的有志于长期服务学生的老师,定期向相关机构派出老师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培训。定期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进行职业经验的介绍和交流,激励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 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
  调查中甚至发现部分大三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因而缺乏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也很难在学习中有意识的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因而二级学院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适当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入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尽快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
  3.4 学校应加大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的力度
  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聘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有关人员进校举办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在软件方面,尽快引进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免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测评,充分地了解自己的 人格与能力,结合现实社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客观的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 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自己良好的职业个性,确定职业目标,尽可能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并且尽早的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冯萍.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3).
  [2]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张义秋.对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2).
  [4]郭琳琳,李鑫.大学生职业规划在学校的系统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8090.htm